为什么历史上那么容易假传圣旨,只因人的这一弱点

|2019-12-27 11:34:49|浏览:90

快讯详情

历史学有一个词叫“矫诏”,通俗来讲就是假传圣旨。

历史第一个最出名的矫诏可以算得上的赵高的赐死扶苏那一道圣旨。

读明史的时候,矫诏堪称家常便饭,那是太监擅权的非常时期,《明史记事本末》的“刘谨用事”,“魏忠贤乱政”那两卷,几乎每隔两行,“矫诏”二字就会映入眼帘,今天刘瑾矫诏罢了哪位官员,明天矫诏把一个批评者打死。

密密麻麻的矫诏令人厌烦,烦闷中忍不住恨恨问一句:“为何矫诏如此容易?”

矫诏的“诏”是圣旨之意,它需要通过一系列严格的皇家程序并加盖皇帝的玉玺,可以说是拥有国家官方出品的正版刊物,只是许久许久以后,人们突然被有幸告知,原来诏书上说的并不是皇帝的旨意,极有事后诸葛的嫌疑。

试问一下,在礼法的威严下,代表国家宪法的“诏书”是那么容易被人浑水摸鱼么?稍有明智的人都会知道,要经过那么多道关口实在太难太难

读完明史,看客不仅心中还有一个疑虑,魏忠贤也好,刘瑾也好,他们权势熏天,在鼎盛时期,举凡内政、军事、外交,国家每个重要部门岗位都有其私人把手,可当他们倒台的时候,又是悄无声息,败若枯叶。

处决刘瑾的时候,明武宗沉吟了一会,说“那就逮捕了吧。”

魏忠贤在崇祯一步步翦除其势力的时候也是束手就擒。

读者不仅要问,曾经把握至高权势,动辄矫诏,祸乱朝政的人,到了生死关头,却是一点反抗能力都没有???

其实答案很简单,看似表面不可一世的刘瑾、魏忠贤,明武宗和明熹宗虽然斗鸡走马,好不成器,但根基未倒,依旧是掌控国家大权、最有力量的人。

被刘瑾、魏忠贤排挤打倒的人,是受儒家思想熏陶的忠直之士,不忍民生凋敝,圣上不决,他们舍生忘死,词锋锐利,固然是不为刘瑾等人所不容,可昏庸之王又岂会爱听。

忠义之士逆了陛下龙鳞,让他好不痛快,所以何不借刘瑾之手,给这边唠唠叨叨的老头子们一个下马威,换个耳根清净

直到局面危机重重,刘瑾等人触及国家根本,不得不出手剿灭,这时,他们便说一句刘瑾等人所颁发之政旨均不是皇帝之意。

矫诏只是史学家的一个避讳语,这种避讳有很多好处,首要的一点就是可以让人们知道皇帝总是圣明的,以此安慰那些曾被矫诏羞辱和残害的臣子的人心,他们在抚摸心灵和肉体的创伤的时候,可以自我安慰:“ 圣上英明,骂我、打我、杀我,那都不是圣上的意思啊。”

嗯,这种心理,我们称之为自欺欺人。

woniu
12-27 11:34优质作者
关注

为你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