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藏族歌唱家才旦卓玛,目前揭露了一件令她气愤的事情:有人冒充她的女儿登台唱歌。
省文化厅、省广电总台在湖北剧院举办《红色记忆——名家名曲演唱会》。演出中,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用《北京的金山上》抒发藏族同胞对党的感激之情,用《唱支山歌给党听》讴歌藏汉人民的手足之情。
“这些歌唱了半个多世纪,我感觉是越唱越有味儿。”演出前,才旦卓玛告诉记者,这些歌即使吟唱了千百遍,她每次总能品出新的滋味。
“高原春光无限好/叫我怎能不歌唱”
——《翻身农奴把歌唱》
在才旦卓玛的履历上,写着她出生于1937年8月1日。“这个日子是我自己填写的。”才旦卓玛说,藏族人对生日不那么重视,她只记得当年阿妈对她说出生于藏历老虎年。
才旦卓玛的童年并不是人们想像的那般疾苦,“因为是家里的老幺,家人都很照顾我。虽然少吃少穿,但过得很快乐。”
才旦卓玛的童年是在歌声中度过的,跟着阿爸放牧就听阿爸唱歌,跟着阿妈种地就听阿妈唱歌。穷人家的孩子没什么娱乐,三四个小伙伴就在山坡上互相对唱,比谁的嗓门大,谁的声音长。
藏族孩子大多嗓音高亢嘹亮,才旦卓玛说当时自己并不算唱得最好的“小卓玛”,但最后却只有她走上了艺术道路,这还要感谢开明的父母——“那年我提出要参加西藏部队文工团时,父母欣然应允。而此刻,其他小姐妹却在父母的包办下忙着嫁人生子,接受命运的安排。”
“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
——《唱支山歌给党听》
1958年底,才旦卓玛到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民族班深造,语言不通和专业知识匮乏让才旦卓玛感到“水土不服”。为了扫清语言障碍,才旦卓玛的老师王品素甚至主动要求才旦卓玛先教她学藏语:“这事刺激我努力学习汉语,也让我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
1963年的一天,才旦卓玛偶然在校园广播中听到《唱支山歌给党听》,立即产生了共鸣,她主动找到王品素要求试唱这首汉语歌。“还没说利落就要开口唱?老师当时还有点不信任我。”才旦卓玛说,经过刻苦练习,她终于在学院汇报演出时凭借这首歌打了“翻身仗”,“看到我过了语言关,老师比我还兴奋!”
“北京的金山上光茫照四方/毛主席就是那金色的太阳”
——《北京的金山上》
1964年,才旦卓玛作为从西藏走出来的第一代歌手,参与了为庆祝国庆15周年而编排的《东方红》首演。这部音乐舞蹈史诗巨著,也让她立即红透了全中国。
才旦卓玛还清晰地记得演出结束后毛主席接见她的情形:“当时周总理向主席介绍说,这就是刚才唱《百万农奴站起来》的藏族姑娘。主席微笑着向我问好,然后与我握手。他的手特别温暖,我兴奋得眼泪不停地流。在那个年代,作为演员的我感到自己选择这个职业是正确的、幸运的。”
这个职业也让才旦卓玛踏遍了全中国,甚至走向了世界。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她先后访问过前苏联、东欧、澳大利亚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到一处,迎接我的都是掌声,音乐是不用翻译的。”
“藏族和汉族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我们的妈妈叫中国”
——《一个妈妈的女儿》
成名后的才旦卓玛成为各地剧团争相欢迎的人才,但她却回到了西藏歌舞团,做了一名普通演员。才旦卓玛说,这是为了一个叮嘱——“周总理曾不止一次对我说,你是藏族歌手,不应脱离本民族”;也是为了一份情感——“我是酥油糌粑喂大的,我离不开藏文化的滋润”;更是为了一个理想——“藏族和汉族都是一个妈妈的女儿,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尽一份孝心”。
为了尽这份“孝心”,才旦卓玛又陆续承担了许多重担,如西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音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可她的歌声和身影却一直没有在观众心中消失过。
近年来,才旦卓玛把家安在了成都,以方便自己巡回各地演出。她还用自己多年积攒的奖金、广告收入、出场费等,建立了专为培养少数民族歌手而设的“才旦卓玛艺术基金”,她说:“希望每个时代,都能不断涌现出优秀的少数民族歌手,为歌坛锦上添花。”
每一个从60年代走过的人都无法不记得才旦卓玛,因为她的歌声就象是那个时代的血液,流淌在时代的脉搏里,也牢牢地扎根在每个人的心中。在那个还没有电视,还没有互联网的时代,就是这样的歌声风靡了几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