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英会唱歌,大家都知道。级别不到、段位不够、实力不济的歌手,又怎么可以坐上“中国好声音”的大靠背、担任导师一职呢?数数刘欢、张惠妹、庾澄庆、齐秦这些同样...
那英会唱歌,大家都知道。级别不到、段位不够、实力不济的歌手,又怎么可以坐上“中国好声音”的大靠背、担任导师一职呢?数数刘欢、张惠妹、庾澄庆、齐秦这些同样担任过“中国好声音”的导师,就算你真没听那英唱过歌,不知道她的硬实力,挑这些大牌歌手中你所熟悉的任意一个,其实就可以推论出曾经的那英,不可能会差到哪里去。
当然,对于熟悉那英的歌迷来讲,都会将她当成内地流行乐女歌手的标杆。嗓音有天赋、唱功技巧好,尤其是能够形成自己演唱特点的歌手有很多,但像那英这样即使在不挑歌的情况下,都能把一首资质平平的歌曲,唱出独特味道的,还真是不多。毫不夸张的说,以现在“中国好声音”的标准来讲,那英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好声音”,而且是那种可以雅俗共赏的“中国好声音”。虽然人见人爱并不符合人性,但即使再苛刻的歌迷,都不会否认那英的唱功。
就是这样一个活在很多人记忆里,存在于中国流行乐最经典历史里的歌手,这一次又为电影《何以笙箫默》演唱了主题曲《默》。从既有印象来判断那英的这首新作,肯定会得出一个大气磅礴的结论,那事实的结果却不是这样的。
那英的《默》是一首让人比较意外的作品。这种意外是指绝对没有想到一个曾经叱咤内地乐坛多年的天后级歌手,竟然会以这样一种方式来处理歌曲。按理说,作为乐坛的大姐大,而且是以唱功好闻名的天后,游历江湖越久,在演唱上也就会越来越油,最后往往就会一招鲜吃遍天,以为靠着厚底子的积累,就能生吃了作品,震慑住歌迷,所以最终都会选择一条靠底子、靠技巧来演绎作品的保守方法。
但音乐毕竟是项感性的艺术。排资论辈的事,可以留到颁奖礼再说。唱功好,也得配合情绪、意境和人性,才能体现出音乐唯美的味道,要不然就真的只能被人诟病为人声机器。
而那英这首新歌《默》,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入味和走心。这是一首可以忘记那姐,忘记过去那英的作品。主歌部分的低吟浅唱,不仅营造出一个个体丰富的情感特征,扎实又富有磁性的嗓音,更因此具有一种粘性,从而将听者的情绪,也牢牢粘在了作品的意境里。唱功不易、走心更难,那英的这种处理,就像是把自己重新置于一个新人的位置,不是用技巧去征服歌迷,而是把歌只是当歌、当情绪的宣泄来对待。
即使在副歌部分的处理,那英也并没有用简单的递进来进行所谓的升华。并没有将高音声线用到极致的演绎,反而因此有了留白的空间,尾音更是多了许多悠扬的韵味,听起来让作品充满了更强的空间纵深感和回味。除了那英的音乐悟性之外,这首歌曲的词曲创作,也是让《默》这首作品没有江湖气息,只有走心动人的原因。通常来讲,老歌手都愿意和同时代的音乐人合作,除了同时代音乐人有着更纯熟的音乐功底之外,相似的审美趣味也是很重要的原因。但同样不能否认的是,有一些老歌手之所以不太和年轻音乐人合作,很多时候不是不愿意,倒更像是不敢。因为时代感的差异,尤其是年轻音乐人作品里的那种心气和锐气,往往会暴露出老歌手的暮气。
《默》这首作品的填词尹约和作曲钱雷,就都是国内新生代的音乐人。虽然是新生代的词人,但尹约的填词手法,并不像同时代许多文艺青年那样华而不实,简单的比喻和渲染,就很好地勾勒出缘和劫的主题,具象中有抽象,以我为主却又让人感同身受。而钱雷的旋律则是整首歌曲最大的亮点,在“默”的基调中,自始至终用旋律保持一种情绪的节制,并且让作品始终处在一种默的状态,副歌短短几小节的由抑到扬、再由扬到抑,寥寥几笔却很好地体现出缘与劫的穿越与交错,也给人十年一刻、须臾一瞬间的感觉。
如果说那英曾经是内地流行乐坛的一种高度,那么这次的新作《默》,其实同样为这个时代的内地乐坛,设定了另一种标杆式的纬度。唱功会未必一定要大声叫,制作好也不是体现在极尽奢华的元素堆积,或者国际化的曲风运用上。而所谓的歌曲品质,更不通过玩概念、玩实验,才因为它的实验性突出高格调。《默》的特点,就在于它是一首好听,且词曲都很正常、都很人性,能够激起人类情感的作品。而在高晓松(微博)对时空和抑扬掌控的制作下,又能为作品镶上雅致的花边,让流行作品同样有了些许脱俗的气质。当然,这一次更要为那姐点一个赞,因为在《默》里,你既可以听到一个老歌手对于情绪张驰的老道控制,又可以听到一个新歌手那种不懂掩饰的感性,全身心投入的纯粹。当天后不在作品里把自己当成天后,而只是当一个单纯的歌手,也才能有《默》这样的作品,也才能时隔近二十年后,再次征服歌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