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冠希年轻图片欣赏  揭示陈冠希是中国最没隐私的人

2015/12/4 16:30:46作者:O1-dengg…来源:伊秀娱乐网
由Vice中国出品的陈冠希纪录片《触手可及》一经推出即引发轰动,这是首部关于陈冠希个人的纪录片,共三集,目前已全部播毕,网传播出首日点击即破900万!

记者12月3日报道由Vice中国出品的陈冠希纪录片《触手可及》一经推出即引发轰动,这是首部关于陈冠希个人的纪录片,共三集,目前已全部播毕,网传播出首日点击即破900万。在艳照门事件过去近8年后,这部纪录片就像丢向人群的一枚炸弹,重新炸开舆论浪潮,让“陈冠希”这个名字不再只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与调侃之中。

《触手可及》第一集是《嘻哈生意》,第二集《回到原点》,第三集《成为陈冠希》,每集二十多分钟,近乎全视角地描摹了陈冠希如今的日常和反思,镜头里的他可以依旧玩世不恭地说“我都不当自己是明星。我只是想赚点钱,哥们”;也可以在经受重创后化身励志帝颇为意气地说“我会努力十倍,做给你看!”;也可以壮志未酬痛定思痛地说“我真的很想演戏,那是我的解药,这是他们唯一打败我的地方”;也可以拨开阴霾柔情万千地说“(我想要)幸福的婚姻,住在自己的岛上,有一间录音室”……暌违许久,我们似乎越来越接近这个从大众偶像到跌落深渊再到嘻哈商人的“坏男孩”,恍然间,这个“坏男孩”也已经35岁了。
VICE中国的拍摄团队跟着陈冠希辗转世界多地,结结实实地一起“混”了19天,最终有了这部《触手可及》,网易娱乐联系到了这部片子的制片人兼导演Billy Starman(别被名字唬了,其实是山东小伙),并对他进行了专访。
Billy透露,该片从立项到上线一共耗时8个月,一开始和陈冠希邀约也并未遇到关卡,“第一次在上海见他跟他说了我们的想法,当时就同意了,没有任何麻烦。”对于为何要做这样一部纪录片,Billy称“这个人经历过年少得志、一夜陨落、卷土重来,这就已经是伟大故事的必备因素了吧。”这个“伟大故事”的讲述者更自信表示,“以前没拍,是因为VICE还没有进中国。”Billy还幽默地谈及艳照门事件,“一定程度上他重新定义了“拍照”这件事:拍陈冠希,和陈冠希合影,跟其他明星完全不一样,对吧?”
记者问Billy将镜头对准这个“中国最没隐私的人”,会不会让陈冠希有一些敏感反应,他说拍摄期间陈冠希从未看过拍的素材,也没有提出任何要求,“有些场景拿不到拍摄许可(比如看电影)就没有拍了。我们接触过很多拍摄对象,歌手球员普通人,通常大家对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还是有反应的,陈冠希是最放松的一个。”同样,陈冠希对最终完成的片子也并未提出删改要求,甚至“还帮我们校对了一下字幕,对我们的工作他还是赞赏的。”对于纪录片推出后可能会掀起的议论,Billy直言“喜欢他的人会更喜欢他,不喜欢的人也有了更多不喜欢他的理由。”
Billy Starman,VICE 中国制片、导演,曾制作作品《德比》系列、《我的球队打皇马》、《触手可及》系列等。业余时间喜欢听音乐、DJ,是新锐电音厂牌Do Hits 的联合创始人。
【他是中国最没隐私的一个人 早该拍纪录片了】
记者:跟了19天,到现在做出成品来,你们可能做了一件大事,感受如何,累吗?
Billy:有点累,你们请客按摩嘛?
记者:做这个纪录片的团队有多少人?从邀约到拍摄到成片完成,一共历时多久?
Billy:这个选题是VICE中国独立策划和操作的,拍摄过程中VICE美国和日本办公室也帮了些忙。制作团队很紧凑,制片/导演一个人,摄像一个人,每个拍摄地点有一位本地制片助理的协助。后期剪辑也是我们独立完成。从最早立项到成片上线一共花了8个月吧。
记者:怎么约到陈冠希的?中间磨了多久?遇到什么麻烦?
Billy:找到采访对象的联系方式对我们来说不难,何况是冠希这样的名人。第一次在上海见他跟他说了我们的想法,当时就同意了,没有任何麻烦。
记者:你们觉得是什么打动了他?让他选择了你们,还不是一般性的采访,而是实地跟拍19天。
Billy:陈冠希知道VICE是干什么的。
记者:那反过来,你们为什么选中陈冠希?
Billy:陈冠希早就该有人拍纪录片了,你说是吗?以前没拍,是因为VICE还没有进中国。知名度高、有争议性是主流媒体对他的理解,在我们的理解里,这个人经历过年少得志、一夜陨落、卷土重来,这就已经是伟大故事的必备因素了吧。几亿个人看过他的照片,他可能是中国最没隐私的一个人,也是大众语境中最被过度消费和调侃的一个人。一定程度上他重新定义了“拍照”这件事:拍陈冠希,和陈冠希合影,跟其他明星完全不一样,对吧?
记者:第一集纪录片里陈冠希一开始就提到,他就觉得vice好,所以做访问先给vice做,有没有问他是怎么知道vice的?

Billy:VICE在美国的知名度很高,生活在LA的年轻人一般都知道VICE。我们已经到中国三年多了,还不知道VICE的人都落伍了。

【没提出修改也没要求删除什么 他还帮校对了字幕】
记者:他说,有些事情不想回答就不回答,哪些事情他会拒绝回答?
Billy:没有。
记者:拍了那么多陈冠希的个人素材,在成片取舍上有怎么样的考虑?
Billy:有一些很好的素材各种原因没被剪到成片里,以后可能会有个导演剪辑版本。
记者:他是亚文化的一种符号了吗?
Billy:他是整个华人社会的“符号”,而且是完全被动的被推到这个位置上。
记者:他是怎么体现vice的slogan“世界在下沉,我们在狂欢”?
Billy:从一夜成名到一无所有再到卷土重来,冠希的世界还不够下沉?至于他怎么狂欢,片子里讲的很清楚了。
记者:纪录片名字为什么叫《触手可及》?
Billy:本片中大部分视角都是近距离的观察视角,离拍摄对象的距离就是触手可及的。另一方面,陈冠希的故事每个人都知道,却又知道得很少,大家都是在想象和猜测他真正的生活。这部纪录片就是给你一个全新的视角,站在他对面,看看他触手可及的生活。
记者:陈冠希已经看了吗?他怎么评价?提出什么修改意见了吗?
并没有,还帮我们校对了一下字幕。对我们的工作他还是赞赏的。相处了这么长时间,他知道我们不是来胡来的。冠希是pro,我们也是。
记者:要求删除哪些片段了吗?

Billy:没有。

【喜欢的人会更喜欢 不喜欢的也有了更多理由】
记者:你们做这个纪录片的构思是什么?对“陈冠希”这三个字来说,是呈现还是解构抑或重塑,有侧重的角度吗?
Billy:我们没有受过学院派的纪录片培训,“呈现、结构、重塑”这种词对我们来说有点太大了。我们的构思很简单,就是我想看到什么,看到后我又想到什么,那我们就按照这个用直接的方式去完成它。
记者:对于vice的受众和陈冠希的粉丝来说,这部纪录片是想引导他们如何看待陈冠希?又如何去平衡纪录的客观性?
Billy:看完本片,喜欢他的人会更喜欢他,不喜欢的人也有了更多不喜欢他的理由。VICE作为制片方,初衷并不是要引导观众改变任何看法,而是给大家提供另外一种接受信息的选择,不同立场不同层面的观众会在片子里看到不同的信息,受到不一样的启发。每个观众看完如果都会想一想,那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记者:第一集最后打出的字幕“陈冠希的突然造访,并未事先得到有关部门批准,三里屯的JUICE门店被停业整顿整整一周”,这个很有力度很讽刺,是想体现其中怎样的荒诞意味?
Billy:我们并没有觉得很有力度很讽刺,这就是事实,就是我们生活的现实世界。如果你觉得很荒诞,那可能就是我们活的这个世界太荒诞了吧。
记者:第一集以“嘻哈生意”开篇,有没有想过可能会被外界质疑这是为陈冠希的潮牌做了一个宣传片?为何这样操作?
Billy:陈冠希的潮牌是他故事里很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只是把它当做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来讲,如果外界看出是宣传片,那只能说鸡蛋里挑骨头了。VICE与陈冠希先生及其旗下产业尚未有任何形式的生意合作,所以他的潮牌卖得怎么样,跟我们没有关系。如果这部片子可以帮他多卖几件衣服,那是它的副作用。
【他没提任何要求 是我们拍摄过的最放松的一个】
记者:他在乎你们镜头里的他吗?
Billy:在拍摄期间EDC从未看过我们的素材,也没提过任何要求,就是他去做什么就带上我们一起,有些场景拿不到拍摄许可(比如看电影)就没有拍了。我们接触过很多拍摄对象,歌手球员普通人,通常大家对纪录片的拍摄方式还是有反应的,陈冠希是最放松的一个。
记者:陈冠希跟你们玩儿得好吗?
Billy:不错,他怎么对待身边朋友,就怎么对待我们。
记者:这样一路做下来,跟他“混过19天”,你现在怎么理解这个男人?对他的认识有哪些刷新?
Billy:我怎么理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观众怎么理解:不管是对陈冠希的理解,还是对自己的理解。VICE向外传达的,是全新的制作内容的方式,以及提供给观众来自多种视角的思考空间。
记者:这样一部以极具争议性的人物为核心的纪录片,大众的偏见、非议、粉丝的狂热、vice的价值观、陈冠希的对外形象输出,等等,这诸多情绪和元素的对冲如何平衡?
Billy:大众的偏见和非议是背景,粉丝和网民的狂热是现实,VICE 的价值观是我们拍纪录片的初衷,冠希的形象完全由他自己表达在故事里。VICE 只是干了一件早就该被完成的事。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