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郭敬明的《小时代》、九把刀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到赵薇的《致青春》、高晓松的《同桌的你》,电影圈的“跨界”往往集中于青春题材,这或许与一降再降的中国电影观众平均年龄有关,或许与当下越来越盛的怀旧风潮有关。
“戏剧冲突”是电影的要素之一,但在许多青春片中,由流血、残酷、物质和层出不穷的天灾人祸构成的“戏剧性”,成了讲故事的捷径。如果试图总结“青春片的经典配方”,必须回到更本质的问题:我们的青春究竟是怎么样的?在华策影业参与投资发行《我的少女时代》的分析报告中,有这样一句话:“100个女孩中可能只有一个‘女神’,其他99个人都很平凡。导演从后者中选出的女主角——林真心,更能唤起普通人心中简单、热血又温情的青春记忆。”
如果你也像林真心一样,年少时曾充满“少女心”地把偶像刘德华的照片藏在铅笔盒和钱包里,或是也有过一场“来不及表白”的暗恋,那么在电影院里,或许会因为会心的笑声而暴露这些心中的“小秘密”;而即便你是一位偏严肃的观众,也能从这部“纯”到连一个拥抱都没有的青春片里,感受到难得一见的清新之风和对生活细节的真实还原。
在《惊梦三十年》结尾,女作家三毛这样写道:“30年后的今天,多少沧海桑田都成了过去,回想起来,怎么就剩那一树盛开的芙蓉花,明亮亮地开在7岁小孩的眼前。”这种“流年已逝、情怀未了”的情愫,常在不经意间敲打人心,而电影作为记忆的载体之一,把对青春的留恋化作了更直观的视听语言。《我的少女时代》与2011年风靡一时的《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有着相似的人物设定和同样无大牌主演、无热门IP的拍摄背景。同样是青春题材,侯孝贤拍过《风柜来的人》《童年往事》《恋恋风尘》,陈坤厚拍过《小毕的故事》,柯一正则有《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再往前数还有“琼瑶片时代”……台湾出产的青春片一脉相承,善于通过精致、精巧的构图和平淡中见真情的故事,诠释成长的话题。
《我的少女时代》并非完美,女导演陈玉珊在几处本可“漂亮收鞘”的节点失了神,为了追求大团圆结局而造成了后半段的叙事拖沓。后来在新闻里,看到她说起刘德华时一脸的“小粉丝”样,便有些理解了,或许是想弥补自己少女时代的遗憾吧。其实,看这样的电影也像参加一场老友聚会,把酒言欢,终有一别,然后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里,继续远远地、深情地打量那段珍贵的青春岁月和当年那位追而未得的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