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洋当代中青年实力派油画家,生于中国北京;1989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被保送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师从中央美术学院著名教授戴泽,张恳先生。曾受到李俊先生,刘秉江先生,孔海燕先生等著名教授指导。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同年被文化部及教委派往前苏联留学;1995毕业于俄罗斯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获得艺术硕士学位;现任职新梓堂艺术总监;永茂建筑设计事务所艺术顾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公共收藏:中国美术馆,中国评剧院,保加利亚索非亚美术学院,美国亚洲艺术协会,亚信金融卓越基金会。其作品入选 2002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北京),2003年在香港举办个人画展。在一次访谈中说道:我为什么选择童话题材呢?我后来发现除了我个人喜欢之外,童话实际上是在全世界范围之内影响女性价值观最重要的一个思维体系。任何文化,它在教育儿童的时候都有童话的形式,它以神话的形式出现或者以传说的形式出现,或者以童话诗的形式出现,它最终都是带有幻想性的。而它影响最多的还是女性群体,对男性的塑造相对弱一点。所以,我选择童话,最终发现它是属于我的,它既不是东方的,也不是西方的。东方、西方的童话和传说我都看得很多,最终它之所以能变成我的创作,是因为我把它归为我自己的。所以你看我童话的新题材创作里面,它不是别人的童话,他不是我们小时候读的安徒生和格林童话这么简单的复制,虽然会有其他人的痕迹,但最终变成一个自己的童话。包括观众看到我作品的时候,他可以演绎他自己的童话,这是我最终的目的。
都说艺术家所画的所有题材其实是艺术家自己内心的一种体现,杨洋的好多主题性的作品,基本上都是一个小女孩为主题的,这个小女孩是代表她的一个内心世界吗?或者是是艺术界里的另外一个她吗?对于杨洋而言:其实小女孩,第一,她肯定是我自己的体现,但不是说一定是我勾画的我自己的外形,她是我代入的一个视角。我最后发现我内心里的小孩,还不仅仅是我个人这个小孩,而是作为一个人类,人的儿童时代。它远远没有结束,而一直保护得非常好,而且她在生活之中,还觉得很欣喜。所以我最后用儿童来表现的时候,其实是一个儿童视角,用孩子的眼光去看世界。这种天真不是很简单的说没有长大的天真,而是说你虽然人长大了,看到很多东西,但是你最终喜欢的、热爱的是孩子那种最纯洁的东西、那种单纯式的理解,不是简单式的吸收。所以,儿童题材现在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题材。
所以我想这个问题还是蛮有意思的,在杨洋的作品中要表现出童话的色彩,还有梦幻以及淡淡的忧伤,这是一种哲学式的思考模式,这个角度非常独特。据我们所知道,杨洋最喜欢的艺术家是鲁本斯,在她的作品中,完全看不到这种影子。然而她对艺术大师的学派和风格的学习,运用到了哪里?杨洋:这要从小时候讲起。因为我出生于艺术家庭,父母亲都是画家。虽然在“文革”那个时候,社会上美术书籍并不是很多,尤其外来画册并不是很多,种类不是很丰富,但是在我们家,父母亲都搜罗到了。我很小时候就接触了当时中国艺术家能接触到的几乎所有的艺术书籍。从小喜欢的各个大师的影响都很多。因为那时候很天真、很稚嫩,看到所有的那些人,都觉得他们很了不起。在那个时候,因为没有一个独一的大师去影响你,所以小孩就像进了一个大花园一样,你看到所有的花都喜欢,你都想去摸一下、采一下、闻一下。所以这些大师给我的养分都很充足,从最小接触的比亚兹莱,到后来印象派,然后文艺复兴所有这些大师,包括北欧的,哪怕画得蛮纠结的,其实你仔细看,它还有很多细节很美,对我很有影响的东西。一直到最后,这些大师都经历过了以后,我仍然发现,(其实我本性跟鲁本斯相差还是蛮多的),还是忘不掉他(鲁本斯)。我小的时候见到了他的东西,画册上的东西,从来没有想过去学他、模仿他。但是,总是忘不掉。直到后来大学毕业以后,再去欧洲看博物馆,每次去有鲁本斯作品的那些大博物馆里面,他的大作品之前,我都要看很久。他对我的影响,还真不是具体的技法、构图、题材,都不是这些。就是你在大师面前,对于他,首先是他的生命力,其次是他的创作动力,他天生的才华,他对大画面的把握,他对宏大叙事的胸有成竹,这些东西对我的影响非常大,相当于他把我的艺术人生定格在这样一个高度。所以,你看不到他的痕迹,但是,我想我学到他的一些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