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泰国电影生产陷于停顿。当时电影被戏剧和舞台文娱节目所取代。战后,泰国电影工业有了新的发展。16毫米彩色影片被首次引进,几部著名的戏剧被改编成电影,舞台上的男女演员转而成为电影明星。1945——1955年,电影生产处于混乱状态。制片人寻找不到合适的电影素材。
便彼此进行模仿,为了商业上的利润,不惜将片名定为已上映并叫座的影片名字。同时,他们也热衷于将大众喜爱的流行小说或小型戏剧节目拍成电影。由于技术设备等种种原因,直到60年代末,泰国还只是用16毫米彩色反转片拍片?只有一个拷贝,大多还是无声的,所以在放映时由专业配音演员通过话筒配音,因此有些配音演员深受观众欢迎。
70年代是泰国电影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采用了群众喜爱的泰国民歌,影片在农村观众中备受欢迎,其中《我们农场的情歌》(1970)大获成功,制片人获利6百万铢,打破泰国影片的收入记录。这一年中,大部分制片人在影片中加入了民间乐曲。有的影片,有30多支民歌,而不管这些歌曲与情节是否有关。1970年底,导演庇阿克-鲍斯特拍摄了一部与当时泰国电影风格迥异的影片──《佐尔》。
在该片中,导演对摄影的角度、格调、演员技巧、剪辑技术都有所创新。虽然影片收入不如《我们农场的情歌》,但却深受赞扬。这部影片被看作样板,为许多影片作者所效仿。1973年政府决定对制片给予财政上的支持,降低进口胶片和制片的税收,提高外国影片的税率,从而提高了国产片的产量,并全部采用35毫米胶片。1976年,出现了一些新人,他们关心现实,干预社会。如帕慕波-差耶-阿隆拍摄的第一部影片《狗的生活》,描写了曼谷贫民窟的生活,提出改变贫民生活的先决条件是提高教育水平。这在泰国电影普遍模仿好莱坞和西方娱檛片、追求票房价值的潮流中,显得独树一帜,到1985年为止他又导演了《城雾》、《残忍的天性》、《乞丐之城》、《老和尚》等5部影片,成为泰国最知名的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