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由邵逸夫担任公司的总裁,在香港制作电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可以说是独霸香港影坛。
1958年,邵逸夫与邵仁枚成立了“邵氏电影公司”,由邵逸夫担任公司的总裁,在香港制作电影。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上世纪七十年代,邵氏电影公司可以说是独霸香港影坛,成为了当时香港规模最大,商业上最成功的电影公司。并由此诞生了一批佳作经典。尤其是《大醉侠》和《独臂刀》在香港影坛带起了一股彩色武侠片的潮流。在邵氏电影公司之前,香港的武侠电影大多粗制滥造,套路简单。影片的武打设计也基本上就是“劈头扫腿”之流的街头功夫。既不真实,也不好看,很难让观众满意。邵氏电影公司拍摄的彩色武侠片无疑是一股武侠新潮流。一时间引得无数电影公司跟风拍摄武侠电影,香港至此进入了一个武侠电影的黄金时代。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那些经典邵氏武侠电影的精彩海报,来回味一下那些逝去的江湖味道。
邵氏公司在创办初期便有决心带动新的武侠潮流。在六五年推出由摄影师出身的徐增宏导演的《江湖奇侠》和《鸳鸯剑侠》,圴由王羽主演,但两部片成绩并不突出。随之而来的是胡金铨六六年的《大醉侠》,张彻六七年的《独臂刀》,两部是划时代之作,除了极之卖座,更带来极多新意念。《独臂刀》票房更达百万,令张彻从此有了百万大导的称呼。两片的空前成功,不单令到邵氏公司从此大拍武侠片,港台也有无数跟风拍摄者。
今天回看这两部影片当然有很多落后的地方,节奏稍慢关乎不同年代的欣赏习惯,动作设计也没有后来影片的巧妙;特技方面更难免显得假;外景厂景更常接得很突兀。但是回到当年,两片带来的震撼可以想见:一方面彩色宽银幕令到影片显得堂皇;认真的制作和简单剧情配合新鲜的武打设计,与同时代的武侠片比简直脱胎换骨。
胡、张这两部电影对武侠片兴起同样有很大贡献,但两人的风格实有很大不同。《大醉侠》制作和细节上十分讲究。一衣一物,一件兵器,一件头饰,都有考究。全片重视气氛的营造,对打时的对峙和奔跑构成重要的前奏。胡的动作比较强调动感美感,一招一式都很清脆,很有美感。胡金铨特别擅长制造英气逼人的女侠,郑佩佩演的女侠金燕子便极之夺目,郑佩佩也就因本片成为邵氏武侠片的首席武打女星。不过胡金铨在邵氏只拍了《大醉侠》一部武侠片便离开了。
《独臂刀》没有《大醉侠》精致,但更加激烈和痛快。影片主要情节其实来自金庸《神雕侠侣》杨过断臂一节。张彻在本片很多创新之处都成为后来他的招牌场面:壮硕的男子赤膊大战、开膛破腹仍勒紧肚皮地血战、破格地用手提方法拍摄打动场面,强调到动作的剧烈气氛和动感。《独臂刀》之后的《大刺客》(1967)讲聂政刺韩槐,以文戏为主,只有一两场打斗,票方却仍过百万。《金燕子》(1968)由郑佩佩演金燕子配王羽演的银鹏,更成为当时传颂一时的名作。两片动作令人耳目一新之处,是用威也令主角飞越人头施以凌空一击,很有威势。而《金》片中,壁上题词的一个幻想镜头,令到整个画面充满大字,一个白衣人萧然独立,很有意境。张彻的影片以阳刚知名,充满了男性的粗犷和雄健的美。打斗则特别惨烈,主角常常以一敌数十,满身浴血而亡。张彻的成功有一个独特的因素,就是他特别推崇年轻人的血气和勇悍。六十年代中是年轻人文化抬头的开始。同期的武侠片,最好打的往往仍然是老人家,最后常由两个老头子决战。但张彻却讲年轻人打败有权有势的老人家,把年轻人的血气尽情发挥,难怪《独臂刀》的男主角会叫做“方刚”。张彻的影片缺点在粗糙之外,又常常打得很滥,连场厮杀血战不休。像《金燕子》王羽与罗烈决战负重伤后,还要与众喽啰打到肠穿肚烂至死方休,过度的打斗有时实在令人气闷。
三片之后,张彻成为邵氏既多产又最有卖座保证的导演。他捧红了一批批的男明星。他第一轮便把王羽捧成天王巨星,罗烈后来因演郑昌和的《天下第一拳》而大红。王羽自立门户后,张彻却又以《死角》(1969)、《报仇》(1970)、《十三太保》(1970)、《新独臂刀》(1971)等影片捧红了姜大卫和狄龙。姜大卫身材不高,但却有种年轻人不怕天高地厚、锋芒毕露的气质。狄龙则英俊高大,用功极勤,擅演沉稳的角色。姜大卫先红,但狄龙在七三年的《刺马》中演反派马新贻,其老练令他脱颖而出,后来更是邵氏公司的首席小生。姜大卫、狄龙之后,张彻还以七二年的《马永贞》捧红了陈观泰,七四年的《洪拳与咏春》及七五年的《洪拳小子》捧红了傅声。
这个时期,邵氏生产了很多武侠片,几乎所有导演都要拍过武侠片。邵氏出品武侠片,吊威也、跳弹床等技法用得越来越纯熟。邵氏为显示其制作实力,更最喜欢在片头时由主角雄纠纠地骑著马在山头上疾驰,用凝镜把动作定下来出片头字幕,颇有气派。张彻捧红的男明星以外,最卖座的是武后郑佩佩,她主演的《毒龙潭》(1969)、《荒江女侠》(1970)、《五虎屠龙》(1970)卖座不比王羽、姜大卫主演的影片逊色。最卖座的武侠导演则是罗维,他的《毒龙潭》,《五虎屠龙》票房都不在张彻之下。《毒龙潭》的一个卖点是以特技摄影制造巨龙出现的场面。另一个值得提的导演是程刚,他1970年的《十二金牌》,讲侠士阻止秦桧用金牌召岳飞,编导演俱有水准。他七二年的《十四女英豪》虽然改编自历史演义和京剧,但打斗也已武侠片化。更显示出拍摄大制作的实力。
李小龙在七一年的出现,令到古装刀剑武侠片渐渐退隐,代之而兴的是拳拳到肉的功夫片。张彻得邵氏支持自组长弓公司,影片仍由邵氏在香港发行。他导演的《方世玉与洪熙官》(1974)、《少林五祖》(1974)、《洪拳与咏春》、《洪拳小子》再一次带动潮流,以岭南拳派为主的功夫片因而大行其道。《方》片更首创由主角在正本前耍几路真功夫,加强主角有真功夫的感觉,它成为七十年代功夫片一个典型处理。徐克的《黄飞鸿》片头实亦源于此。
张彻在台湾失利回邵氏。自《独臂刀》以来为他任武术指导的刘家良开始自立门户任邵氏公司的导演。刘是洪拳正宗,林世荣嫡系传人。拍的主要是南派少林拳和洪拳电影。刘凭七六年的《陆阿彩与黄飞鸿》建立地位,跟著《洪熙官》(1977)、《少林三十六房》(1978),刘家良最擅长的是用不同的武打设计,把洪拳的威力和各种招式巧妙之处展现出来。《少林三十六房》中三节棍的妙用便是其中的表表者。他后期的代表作则是《五郎八卦棍》(1984),讲杨五郎如何由杨家枪化出八卦棍的故事,以舞台味的表现出来,是片厂风格的最后辉煌时期。
七十年代,在武侠电视剧兴起的同时,邵氏也重新拍了不少古装武侠片。当金庸武侠剧在电视上取得空前成功时,武侠电影却是古龙的天下。古龙首现银幕的影片应是邵氏出品,徐增宏导演的《萧十一郎》(1971),但反应平平。要到楚原七六年导演的《流星。蝴蝶。剑》和同年推出的《天涯。明月。刀》两片卖座成功,改编古龙的电影成为时尚,而楚原的改编又是其中表表者。楚原早在七一年投身邵氏时已拍过武侠片《火并》,影片讲不同人物为夺一批黄金各出奇谋,尔虞我诈,全片无一好人,已显出楚原对奇诡剧情的爱好和嘲弄人性的武侠作风,在当时来说意念太新,未为人所接受。接著七二年又拍过一部以同性恋为题材的武侠片《爱奴》,邱刚健异色的剧本令它成为当时武侠片的异数。直到《流》片,楚原的武侠片才获得票房上的成功。单是楚原,便改编了十多部古龙小说的电影。最佳的应是《流》、《天》及七七年的《楚留香》,奇诡出人意表的剧情;明快的节奏;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作风,整体做出一种新奇和唯美的风格。唐佳的武指在兵器设计上有教人惊喜之处,《天》片中傅红雪的刀把柺和刀结合,拔刀如拔枪,可说武侠片中最佳的一件兵器设计。
在楚原改编古龙的同期,邵氏也趁著金庸小说改编成电视剧的热潮,把绝大部份金庸小说改编成电影。改编得最多的是回巢的张彻,他拍了三集《射雕英雄传》(1977-1981)、《飞狐外传》(1980)、《神雕侠侣》(1982)等多部,其他还有华山、楚原、孙仲、牟敦芾等导演都改编过金庸,但成绩都不如理想。这个时期值得一提的反而是桂治洪导演一部毫不卖座的武侠片《万人斩》(1980),摄影出色,拍出肃杀而深沉的气氛,只可惜票房失败后,桂治洪便再没有拍武侠片了。
由六十年代中到八十年代初接近二十年间,邵氏出品的武侠片和功夫片在香港电影中占有一个很重要的位置。香港电影的人才很多都曾经在邵氏服务。一个个英勇威武的英雄好汉和女侠,不单帮助塑造了两三代在当年成长的男孩,今天重看,或许有些地方会令我们失笑,但仍有不少影片会令我们感受到其中的英雄气概和动作的壮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