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共和》是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的艰难历程。
《走向共和》是中央电视台、北京同道影视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长沙电视台等联合出品中国近代史剧,该剧由张黎执导,盛和煜、张建伟编剧,王冰、吕中、孙淳、马少骅、李光洁等主演。
该剧以史诗般的艺术笔触全景式地呈现了中华民族推翻帝制、走向共和这一波澜壮阔的艰难历程。
该剧于2003年4月12日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首播。
角色介绍
李鸿章
演员 王冰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桐,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是处于新旧交迭之际的一个复杂人物,大清国的“裱糊匠”。他是一个忠臣,但是他思想里接受了很多洋务思想,所以也想走西方的道路,但是又不愿意触及封建制度本身。李鸿章搞洋务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为大清国忍辱负重、左抵右挡和与西方列强周旋,争取国家利益等政治活动。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
慈禧太后
演员 吕中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清末的女政治家,她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维护大清的统治和皇族的利益。慈禧太后坚信能使国家富强起来,所以她力主改革,但是由于历史和个人的局限性,到最后改革失败了。但她毕竟是一个活生生的人,她有七情六欲,一个女人的各方面在她身上都有体现。
袁世凯
演员 孙淳
袁世凯(1859年—1916年)字慰亭(又作慰廷),号容庵、洗心亭主人,河南项城人,故人称“袁项城”。袁世凯也有才干和权谋,他绝对不是一个一般的人物,耀眼璀璨,却转眼即逝。
孙中山
演员 马少骅
孙中山(1866年—1925年),名文,字载之,号日新,又号逸仙,幼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常以中山为名。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做事光明正大,不太善于搞政治权谋,一再被袁世凯欺骗。孙中山也是常人,是情感极为丰富极为率真的有情之人,他也有失落也有疲倦的时候。孙中山的一辈子都在不停地演说,不停地革命,不停地呼唤共和。人前,他充满激情;人后,他也孤苦着凄凉着。
光绪皇帝
演员 李光洁
光绪,(1871年—1908年),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之后的第九位皇帝,在位年号"光绪",史称"光绪帝"。光绪皇帝是戊戌变法的领导者,而且他和慈禧之间不全是不共戴天的关系,也有亲情,也有母爱。光绪做事认真,写得一手好字,他喜欢修钟,是一个很会生活的人。他是一个做事非常细致、非常认真的人。
剧情简介
剧情背景为自清朝慈禧太后归政光绪皇帝,至民初袁世凯称帝失败约30年间的中国历史,包括洋务运动、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拳乱、庚子后新政、辛亥革命、二次革命、张勋复辟等史事。
慈禧太后要修颐和园风光地过她六十岁生日,李鸿章担心日本扩充海军渐成威胁,想加强北洋水师实力,设"海防捐",又找洋人借钱,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只得搞了一次令人心酸的演习。中日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李鸿章受命签定《马关条约》,在日本遇刺大难不死,但从此背着汉奸恶名退出政治舞台。
甲午兵败之后朝廷决定训练新兵,袁世凯沽名钓誉取得新贵荣禄信任,开始小站练兵,经营政治资本。
《马关条约》的国耻激起全国义愤,康有为等举子联名上书朝廷,要求维新变法,光绪虽然也想维新自强,但慈禧发觉变法可能削弱她的权势与利益,便将维新血腥镇压了,逃亡海外的康梁在檀香山宣传君主立宪制,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驳斥康梁,宣传中国的出路只有革命,推翻清朝封建统治,建立民国才有希望。
八国联军攻进北京,慈禧西逃,为了慈禧回銮的议和,清廷不仅赔款,还不得不将一大批被侵略者列为战犯的王公大臣处死。为慈禧安全回銮袁世凯学西方组建警察,正缺兵少将无人可用的慈禧于是很器重袁世凯。屡败于洋人丢尽颜面的慈禧太后听说立宪共和可以强国,也派五大臣出国考察,袁世凯和权臣庆王爷通过交易结成联盟,借机推行"新官制",获得更大的权力,军机大臣瞿鸿玑为遏制其权力,发动丁未政潮。庆、袁反击成功,终使首辅被罢,从此独断朝纲。
慈禧太后死后,载沣摄政,罢免袁世凯,亲贵专权,遏压民意。革命党乘机起事,辛亥革命爆发。
朝廷只好又任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军,袁世凯利用朝廷向革命军讨价还价,又用革命军要挟朝廷,逼隆裕皇太后退位,孙中山为了实现共和理想的大局,将大总统之职让给了袁世凯。
宋教仁遇刺暴露了袁世凯封建军阀政客面目,引发二次革命,革命失败,孙中山再次流亡海外,国会中占多数的国民党议员选举中要罢免袁世凯,袁世凯采用武力威胁和流氓手段演出了一场滑稽的闹剧,并且解散国会,清除国民党议员。袁世凯以为再无忌惮,索性复辟当皇帝,蔡锷起兵讨袁护法,袁世凯不得人心,众叛亲离,惶惶而死。但随即军阀混战,张勋借机复辟。故事在孙中山(港台版)慷慨激昂地为讨伐张勋,反思过去,激励世人的演讲中结束。
剧集评价
正面评价
这部《走向共和》好的地方就在于,从公众的阅读和观赏方面第一次把李鸿章放到比较客观公正的角度去看。以往只是历史学家才会以公正的角度认识他的,一般的人对他的印象都是负面的。《走向共和》还原了历史的真实状态,没有拔高一个好人,没有贬低一个坏人。以前接受的教育从来都是把李鸿章、慈禧、袁世凯描写为坏人,而《走向共和》却非常人性化、设身处地地为前人着想了。但是《走向共和》并不是给这些人物进行“平反”,而是告诉人们要善待自己的先人,因为我们也会成为先人。我们不能总用批判的眼光挑剔历史人物身上的问题,应该多看他们的贡献,建立一种同情的理解。
在历史学家眼中,对李鸿章的历史评价,早已不是简单的“卖国贼”三个字就可以结论的。然而,学术成果的“普及”似乎并不得力,李鸿章的荧屏形象一直没有大的变化。《走向共和》中“全新”的李鸿章形象,让普通观众感到诧异,以至有“平反”、“翻案”之说。 《走向共和》在观众面前展示了一个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李鸿章;一个“苟利国家生死以,不因祸福避趋之”的李鸿章;一个首倡洋务、虚心向西方学习的李鸿章;一个力图挽大厦于将倾的李鸿章;一个含诟忍辱,挣扎奋斗的李鸿章;一个奉行经世致用、埋头苦干数十年却终免不了悲剧性命运的李鸿章。该剧最有意义的突破,在于对洋务运动的肯定,进而把李鸿章放在近代非常复杂的历史脉络中进行历史的阐释,而不是简单作道德的、充满义愤且带有脸谱化的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