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兰给了观众一种新的可能性,给解读爱好者们一种广阔空间,给约妹子看电影的理科生们一种新的炫技方式,给商业电影带来新的风格、逻辑、甚至思维方式——不如将其称为“诺兰结构”。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封神”之路。2014年11月5日,《星际穿越》开始在北美上映,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被《卫报》称为“再一次制造了轰动的男人”。就在电影上映的前一周,《星际穿越》在IMDb上已被6000多位用户刷到了9.5的高分,同时,也在烂番茄网站上被刷出了超低的下限分数。对于还未公映的诺兰新作,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又是“神作”?早已被“封神”的诺兰,被寄予了多高的期望,就要面对多少的质疑。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封神”之路:《蝙蝠侠:黑暗骑士》。
诺兰的电影,不止横扫电影院,也横扫电影节。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屡被奥斯卡提名——如《黑暗骑士》就获得了8项提名,但除了《黑暗骑士》的最佳男配角奖外,诺兰的作品只拿了如最佳音效剪辑或最佳视觉效果等一些不痛不痒的奖。虽然奥斯卡失意,但诺兰在其他各大电影节上获奖无数。
诺兰式的叙事迷宫。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诺兰带来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诺兰结构”。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在诺兰之前,复杂叙事已经大面积涌现在电影作品中。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导演,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等,都推出了非线性叙事的代表性作品。诺兰在这种叙事结构上并未走在前面,但论及手法之纯熟和叙事之风格化,他所达到的高度就后浪推前浪了。
“诺兰结构”的成功,有赖于他在艺术效果和体贴观众之间找到了平衡。为了引导观众参与到剧情中来,诺兰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运用道具。《记忆碎片》里主角的刺青和拍立得,《致命魔术》(观看正片)里两位主角的日记本,《盗梦空间》(观看正片)里的陀螺,都在不断提醒观众剧情进程,以及为观众找到可以路标整理疑团重重的剧情。更主要的是,诺兰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主题。《记忆碎片》中男主未能救回妻子,继而执迷于寻找杀死妻子的凶手;《致命魔术》也由主角妻子的意外死亡而起,两位魔术师执念着互相报复,直到置对方于死地。这些非常鲜明而扭曲的感情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加上巧妙的娱乐化,诺兰让错综的叙事结构成为普通观众也能消费的表现手法。
英雄与小丑。不能断言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是史上最优秀的处女作(长片),但却有信心说,这是最有野心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为诺兰带来Newmarket的投资,诺兰自此正式踏足电影圈。
相当令人意外的是,诺兰并没有走上低成本的独立电影之路,却接下了超级英雄漫画的摊子,朝好莱坞进军去,开启了他的商业大片时代。如果说《蝙蝠侠:侠影之谜》只是诺兰对商业电影的严肃性作了一个基本的尝试,那《黑暗骑士》就是对人性是否可信、政体何其无力、良善与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次彻底的思考。
小红球与陀螺。魔术界有个术语叫“错误引导”,就是说魔术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预设好的地方,再在出人意表处出招。电影里的引导不能叫错误引导,但诺兰操控观众关注点的手法已然如魔术师般熟稔。《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是两部叙事极其复杂的电影,魔术师的分身是谜题,四层梦境的递归结构是迷宫,加上《致命魔术》中大量的闪回和重复叙事,《盗梦空间》中每层时空不同的时间流速,实在难怪会有人用超复杂图表来解析这两部电影。为了引导观众适应高速切换的节奏和反复出现的情景,诺兰的镜头语言相当明确,并且通过画外音、蒙太奇、场景设置等来提示观众剧情的推进。此外,还有道具。两位魔术师的日记作为关键情节的索引来引导剧情发展,旋转的陀螺则提示现实和梦境的区分。于是观众渐渐被代入预先设定的逻辑里,并且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醒,与快速转换的情节共进退。
可是等等,这也许,确实还是错误引导吧?电影散场后,观众迷惑地讨论,最后陀螺到底有没有倒下?最后为什么有两个盲人看守?之前妥妥捋顺了的剧情,这时几乎又要被推翻了。那么陀螺到底代表什么,到底哪一个魔术师是真的,还是说,这些其实根本就不重要?诺兰是背后的魔术师,你由他掌控,最后是中了他的套,还是没有,你也说不清。反倒陀螺和小红球从此不再是陀螺和小红球。从此说到陀螺,多少人第一反应便是那个不停旋转的道具和诡秘的空间,而作为电影周边,它们也成了很多影迷的必备。诺兰的聪明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他为片中道具创造出惊人的附加价值,这是个人标签的打造,也是成功营销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