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诺兰的电影 解密诺兰十年封神路

2015/9/9 17:04:46作者:Q-limeij…来源:伊秀娱乐网
诺兰的电影受人追捧,他给了观众一种新的可能性,给解读爱好者们一种广阔空间,给商业电影带来新的风格、逻辑、甚至思维方式——不如将其称为“诺兰结构”。

诺兰给了观众一种新的可能性,给解读爱好者们一种广阔空间,给约妹子看电影的理科生们一种新的炫技方式,给商业电影带来新的风格、逻辑、甚至思维方式——不如将其称为“诺兰结构”。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封神”之路。2014年11月5日,《星际穿越》开始在北美上映,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被《卫报》称为“再一次制造了轰动的男人”。就在电影上映的前一周,《星际穿越》在IMDb上已被6000多位用户刷到了9.5的高分,同时,也在烂番茄网站上被刷出了超低的下限分数。对于还未公映的诺兰新作,人们的第一反应是,又是“神作”?早已被“封神”的诺兰,被寄予了多高的期望,就要面对多少的质疑。
人人都爱诺兰。1997年,诺兰还是个扛着摄像机的26岁的年轻人。他正在拍一部电影,预算只有6000美元。他们穷得连专业的灯都买不起。
2014年,诺兰已经创下了33亿美元的全球总票房。其中2008年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观看正片)初上映一周就打破北美多项票房纪录,包括最大规模上映、最高零点首映票房、最高单日票房等,并最终成为当年票房之最,全球第四部票房达到10亿美元的电影。

克里斯托弗·诺兰的“封神”之路:《蝙蝠侠:黑暗骑士》。

诺兰的电影,不止横扫电影院,也横扫电影节。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屡被奥斯卡提名——如《黑暗骑士》就获得了8项提名,但除了《黑暗骑士》的最佳男配角奖外,诺兰的作品只拿了如最佳音效剪辑或最佳视觉效果等一些不痛不痒的奖。虽然奥斯卡失意,但诺兰在其他各大电影节上获奖无数。
除了电影市场和各大电影节,影评人同样也爱诺兰。他带着处女作《追随》始一出场,影评人对诺兰便不吝赞美。当然,批评的声音也有,认为诺兰或卖弄技巧,或对白浅薄。但出人意料的是,总体上影评人对这位新晋导演表达了相当程度上的认可和热情,这在往往充满争议,有捧即有杀的影评界,可以说并不多见。
然而最狂热的,其实还是影迷。诺兰在很多观众心里是影片质量的保证,“诺兰出品,必属神作”不是笑谈,从目前的作品质量来看,几乎是事实。目前IMDb评分前50名中,诺兰的作品占了5个,这在电影史上是独一份。尽管IMDb评分并不能完全作为参度电影的标准,但电影爱好者的认可,的确是一部电影成功的终极标准。何况诺兰目前一共也只有8部作品,其中大多数都被推崇到这样的高度,称诺兰为神,恐怕并不为过。

诺兰式的叙事迷宫。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诺兰带来了一种新的叙事方式,也就是所谓的“诺兰结构”。严格意义上来看,这个说法并不成立。在诺兰之前,复杂叙事已经大面积涌现在电影作品中。九十年代以来,很多导演,包括昆汀·塔伦蒂诺、大卫·芬奇等,都推出了非线性叙事的代表性作品。诺兰在这种叙事结构上并未走在前面,但论及手法之纯熟和叙事之风格化,他所达到的高度就后浪推前浪了。

“诺兰结构”的成功,有赖于他在艺术效果和体贴观众之间找到了平衡。为了引导观众参与到剧情中来,诺兰最直接的一个方法就是运用道具。《记忆碎片》里主角的刺青和拍立得,《致命魔术》(观看正片)里两位主角的日记本,《盗梦空间》(观看正片)里的陀螺,都在不断提醒观众剧情进程,以及为观众找到可以路标整理疑团重重的剧情。更主要的是,诺兰的作品往往有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主题。《记忆碎片》中男主未能救回妻子,继而执迷于寻找杀死妻子的凶手;《致命魔术》也由主角妻子的意外死亡而起,两位魔术师执念着互相报复,直到置对方于死地。这些非常鲜明而扭曲的感情给观众很强的代入感,加上巧妙的娱乐化,诺兰让错综的叙事结构成为普通观众也能消费的表现手法。
诺兰给观众一种新的可能性,给解读爱好者们一种广阔空间,给约妹子看电影的理科生们一种新的炫技方式,给商业电影带来新的风格、逻辑、甚至思维方式——不如暂且称其为“诺兰结构”。
十年封神路。从十多年前爱电影的普通青年,到今天被奉为“诺神”,这期间诺兰一共创作了八部电影。平均不到两年一部,完全可归入高产导演之列。更令人惊叹的是,这八部作品简直像一盘布局精妙的棋,招招落在点上,至今无一失手。走到现在,这盘棋所达到的成功可说完美,相应地,每一步棋的落子都鲜有瑕疵。那么干脆来看看诺兰的这些步棋,到底都落在了什么地方。

英雄与小丑。不能断言诺兰的处女作《追随》是史上最优秀的处女作(长片),但却有信心说,这是最有野心的处女作。这部电影在旧金山电影节上放映,并为诺兰带来Newmarket的投资,诺兰自此正式踏足电影圈。

相当令人意外的是,诺兰并没有走上低成本的独立电影之路,却接下了超级英雄漫画的摊子,朝好莱坞进军去,开启了他的商业大片时代。如果说《蝙蝠侠:侠影之谜》只是诺兰对商业电影的严肃性作了一个基本的尝试,那《黑暗骑士》就是对人性是否可信、政体何其无力、良善与罪恶、光明与黑暗的一次彻底的思考。
《黑暗骑士》小丑希斯·莱杰。《蝙蝠侠:黑暗骑士》作为2008年全球票房冠军,也将诺兰正式捧上了神坛。这之后,即便《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观看正片)与第二部相比无甚亮点,得到的普遍评价也是“编剧团队平淡无奇,诺兰水准之下”,可见诺兰的质量已经成了有公允高度的,不被质疑的标准。这时就不能不提到希斯·莱杰。这位澳籍天才男演员,在《黑暗骑士》还未及上映时,就被人发现逝世于纽约的公寓内。直到今天,还记得那一期《看电影》封面的大标题——“永远的希斯·莱杰”,曾令多少影迷流泪,而小丑,挂着猩红的笑脸面孔苍白的小丑,就成了希斯·莱杰留给我们最后的,也是最深刻的银幕形象。那一年无数该片拥趸者在IMDb上给《教父》刷1分,终于把《黑暗骑士》捧上了王座,这其中,不乏痛惋希斯·莱杰的粉丝。
更极端的例子是2012年奥罗拉枪击事件,一位博士生在《蝙蝠侠前传3:黑暗骑士崛起》首映式上持枪向观众扫射并造成12人死亡,被捕时,他称自己是“小丑”。这是一次骇人听闻的恐怖事件,事后诺兰也代表全剧组人员登出了缅怀书,而站在电影史的角度,影迷为一部电影疯狂至此,这种迷恋程度,就像这个事件的可怖程度一样令人惊异。

小红球与陀螺。魔术界有个术语叫“错误引导”,就是说魔术师将观众的注意力引导到一个预设好的地方,再在出人意表处出招。电影里的引导不能叫错误引导,但诺兰操控观众关注点的手法已然如魔术师般熟稔。《致命魔术》和《盗梦空间》是两部叙事极其复杂的电影,魔术师的分身是谜题,四层梦境的递归结构是迷宫,加上《致命魔术》中大量的闪回和重复叙事,《盗梦空间》中每层时空不同的时间流速,实在难怪会有人用超复杂图表来解析这两部电影。为了引导观众适应高速切换的节奏和反复出现的情景,诺兰的镜头语言相当明确,并且通过画外音、蒙太奇、场景设置等来提示观众剧情的推进。此外,还有道具。两位魔术师的日记作为关键情节的索引来引导剧情发展,旋转的陀螺则提示现实和梦境的区分。于是观众渐渐被代入预先设定的逻辑里,并且通过不断的自我提醒,与快速转换的情节共进退。

可是等等,这也许,确实还是错误引导吧?电影散场后,观众迷惑地讨论,最后陀螺到底有没有倒下?最后为什么有两个盲人看守?之前妥妥捋顺了的剧情,这时几乎又要被推翻了。那么陀螺到底代表什么,到底哪一个魔术师是真的,还是说,这些其实根本就不重要?诺兰是背后的魔术师,你由他掌控,最后是中了他的套,还是没有,你也说不清。反倒陀螺和小红球从此不再是陀螺和小红球。从此说到陀螺,多少人第一反应便是那个不停旋转的道具和诡秘的空间,而作为电影周边,它们也成了很多影迷的必备。诺兰的聪明不仅仅体现在创作,他为片中道具创造出惊人的附加价值,这是个人标签的打造,也是成功营销的一部分。
英伦气息与家庭作坊。就算踏上好莱坞的王座,诺兰异常明确的个人风格也还是在时时提醒我们,这是一位英国导演。英格兰人的闷骚和洁癖式的谨慎,掌控力,完美主义,以至内敛的黑暗风格,几乎充斥在诺兰每一部作品里。借同样擅长非线性叙事的昆汀做一个类比,昆汀的电影以暴力美学闻名,交错的叙事过程中安插着高密度的暗喻,典故,爆头,意外和黑色元素,可谓狂狷邪魅,相比之下,诺兰的风格就内敛得多,而人物通常也更具人格深度。
诺兰似乎永远让粉丝放心,他的作品也永远值得期待。有时看诺兰,确实很像一部高精度的机器。诺兰的创作团队也同样稳定,身为导演,时不时也身兼编剧和制作人,当然一起合作的编剧通常是诺兰的弟弟乔纳森·诺兰,而制作人是他的妻子艾玛·托马斯。这些因素综合起来,对于诺兰的下一部作品,以至接下来十部作品,不得不说几乎没有通常作为影迷的那种担心。诺兰实在太让人信赖了,可信到有些没有人情味儿。不过这对观众来说,当然还是好事儿。
毕竟有人想要听故事,有人想要目眩神迷,有人想要颠覆已知,有人想要思考,而我们想要的,诺兰都有。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