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子风导演的影片《边城》是根据沈从文先生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自搬上银幕后,曾得到诸多好评,并在国内外获过大奖。但时过境迁,以当代人的眼光来比读原著和这部改编电影,笔者认为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故事情节的增删、边城风俗的展现,还是细节的处理上,都有值得商榷之处。本文拟以原著为依托,就如何充分利用电影的视听艺术特性更好地展现原著的精髓方面提出点滴拙见,以期抛砖引玉,甚至促生新的电影改编的出现。《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1984年被导演凌子风拍成同名电影,1985年获中国电影节第五届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被赞是“没有改编的改编”。但是,通过原著和影片的比读,笔者发现电影《边城》还是有些需要改进的地方,拙见如下。
第一,关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一部成功的作品,往往能塑造出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令读者过目难忘。一部成功的电影,由于它独特的视听效果,人物形象的传神塑造更是不可或缺。电影《边城》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如:演员戴呐饰演的翠翠给人一种形似神不似的感觉——只是外部形象(年龄、外貌)与原著比较符合,性格上就比较单一,也太过严肃了些。如有这样一个情节:翠翠挖鞭笋时无意中听到二老与脚夫关于“碾坊”与“渡船”的谈话,知道二老喜欢的是“渡船”,回家后,当爷爷看到篮子里的虎耳草时,原著中翠翠的表现是“脸红了,半天不说话”,“两颊绯红跑了”。充分体现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女孩子的娇羞。而电影中的翠翠却是面无表情地走开了;并且翠翠的性格当中最主要的特点是快乐——原著《边城》共21章,在前19章里翠翠都是一个快乐的女孩子。
第二,关于故事情节的增删。电影中故事情节的呈现和原著相比,肯定要有所增删,但遵循的原则应该是如何更好地体现电影本身的视听优势和更好地阐释好原著的精髓。电影《边城》在这一方面做得不是十分到位。首先,电影中没有很好利用黄狗这个角色,而原著中,黄狗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它是老人“惟一的朋友”。它参与了老船夫和翠翠的工作第三,关于《边城》民俗。《边城》给我们讲述了翠翠的成长故事,但是《边城》讲述的不仅仅是一个女孩子的成长故事,在《边城》中,当地的风俗民情也占了很大的位置。首先是唱山歌的风俗。这在当地是非常重要的,既是人们业余生活不可或缺的娱乐活动,也是青年人自由恋爱的象征。在原著中,有很多的唱歌情景:翠翠、傩送、爷爷、妈妈、爸爸、杨马兵、纤夫、妓女的唱歌等。可是电影中连女主人公翠翠唱歌的情景都没有加以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