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听起来像是一部完美的豪华剧集,徒有豪华包装,缺少优秀剧集应有的叙事功底和人物刻画。
Netflix把《纸牌屋》的成功归结于它对大数据的高度掌控。换言之,它熟知观众喜欢看什么东西,把这些元素有机结合起来,便可以制作出一部观众喜爱的剧集。但在《纸牌屋》和《马可·波罗》之间,绝不仅仅差了一个名导演和一个大明星。
若仔细分析,大数据能计算出观众喜欢什么,比如哪些是能引发感官刺激的元素,然而,大数据完全无能为力的,是预测或衡量叙事的强弱。通过大量故事的比较,它或许能算出哪类故事更有观众缘,但故事讲得好不好,那是无法量化的。我们曾有大数据预测 《黄金时代》会获得2.5亿元的票房,便是基于明星阵容、故事题材、投资预算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元素,但同样一个故事可以有无数种不同的叙述法,每种方法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比如,Netflix肯定从数据中得知,裸露是一大卖点,于是《马可·波罗》不时出现裸露与q.s,但这些内容对于剧情丝毫没有推动作用,完全是多余的,只能反衬编剧的无能。
我们看西方人拍东方题材,需要接受一定的假定性,比如所有人都说英语,因为忽必烈讲蒙古语,马可·波罗讲意大利语,大宋官员讲汉语,会增加大量的翻译戏,打乱整部剧的节奏。拍历史题材,会有大量虚构细节,如果是喜剧,就更不能当真了。
《马可·波罗》遭国人吐槽的,可能包括这些问题,但它真正的致命之处是故事编得毫无特色,人物没有深度,异国情调被当作胡椒粉,时不时撒一下,对于历史人文的挖掘没有任何价值。你不能说编导不认真,毕竟制作部门花了很多钱,从镜头里也可见一斑,主创对中国历史文化的兴趣也是真诚和长久的,我能得出的结论便是:一、这位曾担任《功夫之王》编剧的哥们儿,虽然学习中国功夫多年,但在牛人迭出的美剧界实属水准低下;二、他太受大数据的左右,把编写电视剧本当作填写科学问卷了。
当然,《马可·波罗》并非一无是处,起码它让我认识了陈冲、朱珠(微博)之外,世界各地还有那么多各具特色的华裔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