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级英雄电影:好莱坞商业类型片成长史

2014/6/17 1:13:36作者:yxlady来源:伊秀娱乐网
在2002年5月3日影片首映当天,之前的阴霾终被一扫而空,《蜘蛛侠》在北美最终卖座4亿美元,创造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历史新高,这一纪录也足足保持了10年,直到2012年5月4日上映的《复仇者联盟》。

超级英雄电影

漫威超级英雄电影

DC超级英雄电影

未来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

超级英雄电影

漫威超级英雄电影

  DC超级英雄电影未来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  文/马巍

  时下,超级英雄电影已经成为了好莱坞大片的重要代名词。2014年是此类电影的大年,今年上映的超级英雄电影仅一线大片就有5部之多。在海外市场,超级英雄电影同样是好莱坞攻城拔寨的主力。以中国今年的情况为例,4月上映的《美国队长2》(Captain America:The Winter Soldier)票房超过7亿元人民币,《超凡蜘蛛侠2》》(The Amazing Spider-Man2)的票房也有5.8亿元,而最近刚刚在内地上映的《X战警:逆转未来》(X-Men:Days of Future Past)5天即有约3亿元进账。

  虽然在最近的十余年里一帆风顺,但实际上,超级英雄在好莱坞找到自己的位置花费了相当漫长的时间。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超人》(Superman)到本世纪的《蜘蛛侠》(Spider-Man)和《复仇者联盟》(TheAvengers),全球观众一起见证了超级英雄电影作为好莱坞商业电影类型的炼成,其经验对于当前的中国电影极有参照意义。

  20年酝酿

  广义而言,以超级英雄为主角的电影都属于超级英雄电影的范畴。然而相比原创类作品,漫画改编片素来是此类型的中坚。超级英雄题材本是北美漫画的传统强项,其两大品牌企业——漫威(Marvel)和DC漫画就均以此类作品见长,由此也形成了美式超级英雄的两大阵营。

  早在上世纪40年代,超级英雄题材的作品就开始在漫画以外的电视剧、动画剧、游戏等领域出现,但其在电影方面的进展相对较慢。好莱坞首部主流超级英雄电影是1978年的《超人》,该片上映后北美票房高达1.3亿美元,位列年度卖座亚军。12年之后,根据DC旗下另一招牌人物改编的《蝙蝠侠》(Batman)则成为了首部夺得年度票房冠军的超级英雄电影,蒂姆·伯顿(TimBurton)执导的该片北美票房达到了2.51亿美元。

  虽然早在80年代前后就取得了票房突破,但超级英雄电影却并未迅速成为业界的新宠。好莱坞仍未掌握其中的商业窍门,即便是最受欢迎的品牌系列,市场成绩也不稳定,例如《超人》虽群众基础深厚,但其黑白分明的定位显得过于保守,影片对观众的吸引力很快下降。1978-1987年间,该系列一口气推出了4部电影,但票房却以每集至少3000万美元的跌幅跳水式下滑。

  无独有偶,《蝙蝠侠》系列的大形势也在走低。首部曲后三年,伯顿再度执导的《蝙蝠侠归来》(BatmanReturns)黑色风格强烈,但票房却较前作少了将近1亿。此后,系列转由商业片老手乔·舒马赫(JoelSchumacher)接手,其执导的两部续集路数均比较接近当时好莱坞类型电影的主流,可谓个性全无,商业成绩也算不得出色。在1997年的第四部《蝙蝠侠与罗宾》(BatmanandRobin)口碑、票房双输之后,整个系列陷入低潮,直到2005年克里斯托弗·诺兰(ChristopherNolan)新三部曲的推出。

  除了《超人》与《蝙蝠侠》,上世纪80、90年代也出现了其他一些取得商业成功的超级英雄电影,《忍者神龟》(TeenageMutantNinjaTurtles)、《乌鸦》(TheCrow)、《刀锋战士》(Blade)等片的全球票房都突破了1亿美元,不过此类型整体在产业中仍属潜力股。这段时间可说是超级英雄电影的酝酿期,其市场潜力已探明,诸多影片也尝试了创作、制作的各种可能,但对于好莱坞的大规模进入来说,超级英雄电影依然缺少一个可被广泛复制的成功样本,尤其是在大制作领域。

  《蜘蛛侠》样板

  到了本世纪初,随着《X战警》(X-Men)和山姆·雷米(SamRaimi)执导的首部《蜘蛛侠》的问世,超级英雄电影多年积累的量变终于转化为质变,其在好莱坞的黄金时代也由此开启。

  《蜘蛛侠》可说是好莱坞历史上一次经典的“咸鱼翻身”。早在七十年代,其影视改编版就已出现,但其大银幕版却像是中了诅咒。由于1983年《超人3》的票房大败,超级英雄类型在好莱坞被打入冷宫。随后的20多年间,《蜘蛛侠》成了好莱坞“企划地狱”的代言词,期间多家公司接手了其运作权,官司也一直不断。创作团队更是如走马灯似地换了好几拨,其中虽不乏詹姆斯·卡梅隆等大牌,但项目总是无法启动。

  1996年,包括当时的漫威在内的三家相关公司均告破产,项目开发权之争成了索尼/哥伦比亚和米高梅之间的拉锯战。官司一直持续到了1999年,前者终以放弃《007》系列制作权的代价换来了《蜘蛛侠》的开发权。开发噩梦终告结束,然而进入制作阶段,麻烦依然不断:影片在拍摄过程中遇到了9·11事件,其纽约部分的拍摄只能重拍,上映档期也被推迟,整个宣传部署被打乱。《蜘蛛侠》最终耗资1.39亿美元,这个数字在当时堪称惊人。

  不过在2002年5月3日影片首映当天,之前的阴霾终被一扫而空,《蜘蛛侠》在北美最终卖座4亿美元,创造了超级英雄电影的历史新高,这一纪录也足足保持了10年,直到2012年5月4日上映的《复仇者联盟》。

  《蜘蛛侠》开启了最近这一波好莱坞超级英雄大片的g.c。这不仅是因为其商业上的成功——如果将通货膨胀因素计算在内,1989年的《蝙蝠侠》和1978年的《超人》都比该片更为卖座。不过相比前两者,《蜘蛛侠》对产业更显著的贡献是其提供了一个可复制的创作、制作模式。

  在长期的诉讼结束后,索尼获得了项目之前多年积蓄下来的多版剧本,并最终由大卫·凯普(DavidKoepp)整合完成,后者也是影片惟一的署名编剧,这也成了好莱坞的一桩公案。不过,影片的剧本元素虽然博采众家,但整体的思路和架构依然十分清晰完整。事实上,《蜘蛛侠》找到了一个具有广泛意义的主题模版,并被后来者广泛沿用。

  自《蜘蛛侠》之后,“从男孩到男人”的英雄养成模式成为了超级英雄电影通用的主题。影片中的主人公往往是以远不完美的个体形象出场,无论是书呆子彼得·帕克,还是性格有明显缺陷的托尼·斯塔克,其通过先天或后天的际遇获得了某种超能力,而在学习运用这种能力的过程中理解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从而完成了从男孩到男人的成长,正如《蜘蛛侠》中那句广为流传的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这样的设定既具有能迎合青少年观众的个体视角,又满足了“主旋律”大片政治正确的需要,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

  在视觉方面,《蜘蛛侠》也称得上是21世纪超级英雄电影的开山之作。之前在B级商业片浸淫多年的雷米为影片的视觉效果带来了新的敏锐触觉。虽然该片的很多场面现在看来早已过时,但其视觉风格上的很多处理,例如富有游戏感的画面拼贴与漫画式的片头设计都被后来者所一再效仿。雷米执导的三部《蜘蛛侠》也见证了好莱坞幕后制作工业,尤其是特效领域的更新换代,标志着以CG为核心的现代电影特效工业进入成熟期。

  漫威“宇宙”

  有了样板,大量复制即成为可能。2002年之后,好莱坞的超级英雄大片如雨后春笋。相比最早取得市场突破的DC,后发制人的漫威成为了此领域新的旗舰。截至目前,共有33部改编自漫威的超级英雄电影推出,其中31部都是产自2000年以后,而DC在本世纪的同期产量只有11部。

  漫威在电影领域其实起步较晚,公司1993年才成立了专门的电影部门,第一部授权制作的电影《刀锋战士》则要等到1998年。不过,相比早早就被华纳收购、绑定的DC,漫威保持了更多的自主性。本世纪初《X战警》和《蜘蛛侠》的相继成功也极大提升了公司的内容品牌,为其尝试主导自制打下了基础。

  漫威自制电影的尝试始于2005年,公司从一开始的规划起就更强调项目集群而非影片单体的战略,其第一阶段的目标是先推出多部超级英雄的单体电影,然后再推出一部集合各位英雄的“战队”影片。这种“漫威电影宇宙”(MarvelCinematicUniverse)模式,其核心是保持不同的影片之间剧情和人物的交错,形成叙事和品牌的联动——这也是漫威自制电影的中心策略。不同于其他好莱坞同类大片,漫威系项目对大牌名导向不感冒。公司负责人之前也曾多次表示:漫威并不在意导演之前有无执导好莱坞大片的履历,而是更看重其对公司“宇宙”策略的认可和执行能力。

  漫威“宇宙”计划的运气也不错,先是来自美林证券(MerrillLynch)的5.25亿美元融资为公司的雄心提供了物质基础。2008年,公司的首部主导电影《钢铁侠》(IronMan)一炮打响,该片过硬的票房、口碑为后续相关电影的推出打下了基础。相比之下,第一阶段的其他单体电影《神奇绿巨人》(TheIncredibleHulk)、《雷神》(Thor)和《美国队长》(CaptainAmercia)均表现平平,北美票房堪堪过亿。不过2012年《复仇者联盟》的推出依然让漫威如愿登上商业巅峰,该片北美6.2亿、全球15.2亿美元的成绩名列影史第三。

  单就影片个体的编导水平而言,漫威并无太多实质性创新,其电影基本还是延续了喜剧加动作、特效的路数。不过,漫威在项目运作方式,尤其是规划的整体性上确实更胜一筹。一旦系列的联动效应形成,其品牌就能获得整体性的提升——《复仇者联盟》之后,漫威近两年推出的单体电影《钢铁侠3》、《雷神2》和《美国队长2》,其全球票房分别在前作基础大幅提高了95%、44%和88%,品牌联动效应显现无余。

  相比以往的超级英雄电影,漫威的运作模式更多借鉴了漫画产品的运作模式,其电影集群化和内容联动的做法也有效地打破了单部电影的时空限制,从而能够满足年轻一代观众在娱乐方式中对宏大“世界观”的要求,且也方便了其内容在其他娱乐渠道的接入,例如漫威今年推出的电视连续剧《神盾局特工》(AgentsofS.H.I.E.L.D。)。而作为拳头产品的影视产品,其广泛影响也能推进内容品牌在其他领域的多线衍生,例如游戏、微视频等等。

  漫威的“宇宙”模式及其近来的成功也影响到了好莱坞的整个类型,例如最近上映的《X战警:逆转未来》就显然是受到了《复仇者联盟》的影响,其故事比前几集更为重视不同角色的整合。漫威的老对手DC也启动了其旗下超级英雄组队的《正义联盟》(JusticeLeague)计划,不过受制于事前整体规划的不足,该项目目前主要还是仰仗蝙蝠侠和超人这两位“老人”。而对于漫威来说,品牌版权分散仍是个问题——2009年其被迪斯尼收购,而《蜘蛛侠》仍属于索尼/哥伦比亚,《X战警》、《神奇四侠》则在福克斯手中。不过另一方面,这也为公司未来“宇宙”战略的聚合提供了更多可能。

  未来:居安思危

  从《超人》的初创,到《蜘蛛侠》的成熟,再到《复仇者联盟》的g.c,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当前已经进入了一个全盛期。就市场而言,超级英雄电影无疑是当前好莱坞大片的主力,尤其是在2010年之后,基本上每年都有4、5部左右的超级英雄大片推出,其也构成了好莱坞核心的卖座力量——仅以两家主要漫画公司的项目而言,33部漫威英雄电影在北美累计卖座61.77亿美元,全球总票房则有144.57亿美元,DC漫画所属的25部电影也总共实现了33.11亿美元的北美票房和63.10亿美元的全球票房。

  目前在超级英雄电影中,类似《蜘蛛侠》以青少年观众为主攻方向是行业主流,其制作数量也占据绝对上风。另一方面,成人化定位的作品也有一定发展,例如2005年的《V字仇杀队》(VforVendetta)。相比之下,严肃类超级英雄电影对编导的要求较高,因此数量不多,其在本世纪的代表作当属诺兰的新《蝙蝠侠》三部曲。这套电影剧本异常扎实,风格沉稳完整,尤其是第二部《黑暗骑士》(DarkKnight)堪称超级英雄大片迄今在艺术上的巅峰之作。该系列对美国超级英雄电影整体也有明显的影响,例如去年上映的《超人:钢铁之躯》风格就明显是在朝之前的《黑暗骑士》靠拢。

  此外,也有一些影片试图融合二家之长,近两年推出的《超凡蜘蛛侠》(TheAmazingSpider-Man)就是一例。该系列试图在保持对青少年观众吸引力的同时,于故事中加入更多的黑色气质和对人物的反省色彩,不过编导对娱乐元素和严肃内容的安排不够理想,影片的叙事也显得相当笨拙,以致最后的效果不佳。相比高预算大片,近年来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在中小成本领域也有不少的创新,例如2010年的《海扁王》(Kick-Ass)和2012年的《超能失控》(Chronicle),其中写实风格的后者尤其令人眼前一亮。

  超级英雄电影在本世纪的成功既是源自自身的成熟,也是得益于客观大环境的恰逢其时——最近十几年正好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期,世界各地的现代城市化进展和中产阶级人数均有显著发展。对好莱坞来说,这带来了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加之3D等新技术的出现,客观上也提高了其高技术含量制作的商业运作能力。

  不过,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的未来也不是没有变数和风险。从整体来看,此类型对海外市场的依赖程度正在加重。以最近5部《蜘蛛侠》的票房走势来看,其北美本地的票房是持续下降的,今年的《超凡蜘蛛侠2》北美票房甚至连2亿都难以达到,而《X战警:逆转未来》虽然将系列几乎所有的角色都集于一身,但其在北美的首映票房依然不及整整8年前的《X战警3》(X-Men:TheLastStand)。

  虽然得益于海外市场的增长和3D普及带来的票价提升,这些影片的全球总票房都是稳中有升,但另一方面,超级英雄电影目前很多都已是好莱坞的顶级制作,成本的上升也非常显著。实际上,最近十余年来其影片的制作和宣发费用几乎都有翻倍的增长,这在客观上也提高了项目的商业风险。

  相比市场,好莱坞超级英雄电影最主要的危险还是在创作上,尤其是随着近年同类影片的增多,其类型整体的创作活力下降已是不争的事实。即便是对于目前风光无限的漫威也是如此。其实在首部《雷神》和《美国队长》时,漫威似乎还在试图寻求影片个体的风格差异,但随着商业成绩的高下判定,主流风格已然建立,最近的《雷神2》和《美国队长2》就都在向《复仇者联盟》靠拢,系列影片个体的同质化越来越明显,漫威近来的电影项目也越来越倾向于选择流水线式的导演。

  就在5月底,漫威“宇宙”第三阶段的首部单体电影,计划明年7月推出的《蚁人》(Ant-Man)就刚刚出现了主创变动,素以创意卓越著称的英国新生代导演埃德加·赖特(EdgarWright)临阵放弃了该片的导筒,原因正是“创作理念不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漫威模式日趋僵化的佐证。加之漫威“宇宙”还在为其他越来越多的影片所效仿,这也会加速其模式的损耗。

  不可否认,本世纪初的超级英雄大片个个都堪称是单打独斗的好手,然而时至今日,无论是多大规模的制作,此类影片似乎都难以摆脱“一群中的一个”的印象。实际上,在好莱坞历史上,各种商业类型的兴衰也都有其周期和规律,未来超级英雄电影要延续和扩大其成功,最重要的还是得在创作和运作层面继续创新,以保持其作为内容产品和商业模式的活力。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