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小刚委员带着发言稿,但经常脱稿 新文化报特派北京记者 邢程 摄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导演冯小刚可能是政协委员里最难啃的“硬骨头”。在4日的首次小组讨论会上,这位“大腕”走出会场两三次,但任凭记者怎么问,他都一言不发。见此情景,记者互相安慰———不是提问没水平,只是冯导嘴太严。可在昨天下午的小组讨论会上,他是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电影审查阐述了自己的观点,让所有记者改变了印象。
“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启用中国演员和导演,甚至推出中国特供版。但我们呢?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不要把票房推到艺术创作的对立面,推到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去,那就等于把我们推到观众的对立面一句话足以使一部电影坠入深渊、万劫不复”
谈竞争
中国电影危机意识淡薄
冯小刚是在成龙委员发言后,把话筒拿起来的。他首先提到了目前世界最先进的美国电影在世界的占有率。“即使欧洲电影有保护政策,美国电影的占有率仍然非常高。以法国电影为例,他们将文化多样化、文化义卖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但美国电影在法国电影市场的占有率仍然超过50%;俄罗斯是老牌电影强国,即使这些年普京亲自出马,要振兴俄罗斯电影,但是本土电影的市场占有率仍然徘徊在15%左右。”冯小刚说,好莱坞自我更新、自我革命的能力非常强。上世纪70年代开始,他们就对电影进行升级改造,让市场适应全球观众对电影需求的变化,称之为“新好莱坞运动”,中国电影人把它称之为“超人运动”。首先是从人类的现实状态到想象状态的叙述革命,然后配套技术更新,在视觉上升级到3D等等,来和内容相配套。
“在好莱坞横行全球市场的这种情况下,我们中国的电影情况什么样?2003年,中国电影全年票房仅有10亿元。不足北美电影市场的1%。到2013年增长到217亿元人民币。已经相当于北美市场的1/3了。紧接着我们又超过日本,变成除美国之外的第二个票房大国。这种增长速度在世界电影史上是非常罕见的。”刚刚还拿着一沓发言稿的冯小刚开始脱稿,“所以好莱坞马上意识到这点,和中国电影合作拍片。越来越多的好莱坞电影启用中国演员和导演,甚至推出中国特供版。但我们呢?并没有真正意识到这一点。”冯小刚对中国电影的危机意识淡薄提出了批评。 “2017年中美有一轮关于电影的谈判,又会进一步向好莱坞开放市场,留给中国电影人的时间很少了。尽管刚才成龙发言说去年我们在217亿的总数里,中国电影占了117亿,份额上超过美国。但是我觉得在为这种数字自豪感欢欣鼓舞的同时,应该深刻意识到我们的危机。”
谈电影审查
《集结号》等三部电影是侥幸过关
面对现状,中国电影该怎么挑战好莱坞?冯小刚提到了一个关键的话题———“审查”。“我举一个例子,我拍的《集结号》、《唐山大地震》、《一九四二》,其实都是侥幸过关的。比如说《集结号》,当时被冠以什么样一个罪状呢?叫‘炮灰论’。”
说到这儿,冯小刚还特意跟成龙解释了一句,“成龙你可能不太知道‘炮灰’这个词,这是说在战争中做出牺牲和有坚守的这样一批人。但不是完全从正面解读,而是说这是宣扬炮灰论,要是这样批判一个东西,这部电影是可以不通过的。” “事实上,当时电影的通过承受了很大的风险。在我们的审查体系里,只要有一个人找出来‘帽子’,可能所有人都不敢承担。‘我为什么要为你承担这个?’”冯小刚说,“负责电影审查的人,爱国热情、政治觉悟、对艺术的判断力,就一定比电影导演高吗?我看不见得。‘某位审查的负责人说这个片子总体来说是消极的,不是正能量’,就这样一句话,足以使一部电影坠入深渊、万劫不复。媒体讽刺说《集结号》里组织不可靠,就是这么来的。”
谈舆论
希望媒体不要给电影戴“帽子”
冯小刚认为,中国电影导演背负着两座大山,一座是审查大山,另外一座就是舆论大山。
“有时候审查通过了,舆论不通过,舆论比审查还严。”冯小刚拿《唐山大地震》和《一九四二》举例,“舆论给你戴一个什么帽子?‘揭民族伤疤’,这个帽子可不小,用民族苦难去赚钱。舆论经常是这样,要不就鼓动你说审查的事儿。今天好多媒体记者特别‘热心’地问我,这回你说不说审查的事儿。我特别怀疑他们是否真的是为中国电影导演着急。他们是觉得看热闹不怕事大。”
说到此处,在场的委员和记者们都被“冯氏幽默”逗乐了。“中国电影导演一方面要绞尽脑汁儿去应付审查,把一些太出锋芒的台词(规避掉)。审查的人说:‘咱们都不容易,过了吧,但是这段改一改。’往往改掉的都是创作上我们觉得最精贵的东西。创作其实最可贵的就是锋芒。”冯小刚说:“我们大家都常说,电影是一杯酒,不应该是一杯水、一杯果汁。把电影里的内容当成葡萄、橘子、橙子,造成橙汁就行了,千万别酿成酒,酿成酒就容易惹麻烦。现在审查一个片子他会马上想,媒体舆论会给你戴什么帽子,打一个什么招牌,领导问下来,咱好有个底儿。”
谈票房
软实力的背后必须有硬数字
冯小刚的直言,让坐在旁边的张国立委员频频点头。
冯小刚说:“你拍严肃的,媒体说你骂民族,揭民族伤疤;你要拍娱乐的,又给中国电影戴上一个原罪———娱乐至上,娱乐至死。怎么走你都不对。”
“所以我在说审查的时候,务必要结合舆论环境一起说,不是只有审查有问题。一方面媒体为票房欢呼,转过身来就会抛出一篇中国电影‘高票房难掩肾虚’。”冯小刚再次举例,“《一九四二》的时候,所有人都为徐峥导演那个喜剧(《泰囧》)欢呼,把《一九四二》打得落花流水。这个时候呢,好像是为了票房欢呼,不说严肃电影,《一九四二》能卖到4亿票房,就已经是文艺片里最好的了。话说回来,如果《一九四二》卖10亿票房,一定是《一九四二》的价值观出现问题,严肃反思的东西出了问题,成了娱乐片。”在前一天的小组讨论中,韩美林等委员曾提出“文化只能姓文,不能姓钱”。对此冯小刚提出自己的见解:“在中国电影迎接好莱坞挑战的时候,昨天很多委员说不要把这个艺术推到市场上去,对有一些艺术门类确实是这样的,但对电影来说,还必须得推到市场上,必须要完成自我造血的功能,才能生存下去。否则的话,让国家把电影都养起来,那市场全部被好莱坞占去了。所以电影必须在市场上搏击、去经历,否则的话,你也没出息。而且不要把票房推到艺术创作的对立面,推到主流价值观的对立面去,那就等于把我们推到观众的对立面。客观地说,我认为这个票房背后就是观众的选择,数字背后是无穷的内容。我们说要增加中国文化的软实力,但软实力的背后必须有硬的数字。没有这硬的数字,这软实力就变成了无穷的想象,就是软了。”
谈解放
审查部门应学习领会简政放权
也许是之前意犹未尽,冯小刚又把话题转回到电影审查。他表示,希望能给中国电影题材上解放一点手脚,要相信中国电影导演绝大部分都是非常有爱国情怀、有责任心的,别在艺术上审查导演如何去改了,因为艺术上是文责自负。“比如说,最近刘震云写了一本长篇小说《我不是潘金莲》。可能在座有的委员看过了,我特别推荐,写得非常地好看,有悬念,也深刻。我想把它拍成电影。但是审查部门就会说,‘这个是不是有点敏感?’这是审查部门经常说的一句话,放之四海,适用于任何影片。”
“这敏感是好还是不好啊?创作不是就要敏感吗?把触角伸到社会里,汲取社会、生活的营养。敏感是好词啊。但同时我们的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作品‘有点儿敏感’的时候,在通过上风险很大。”冯小刚希望电影审查部门不要每次都让导演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总理报告里头,‘深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这话我喜欢。作为电影局,政府审查的一级部门,一定要认真学习领会。我们电影是两次审查,头一次是剧本的审查立项,通过之后可以投资拍了,拍完了再来一次完成片的审查,我觉得应该简化。谁也不会拿着真金白银去玩悬的,去成心挑战观众的道德底线。自己的影片净下线,这样的话投资电影会赔得血本无归的。另一个方面是舆论审查环境,希望媒体不要干雪上加霜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