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因痛苦悲哀或感情激动而流泪,有时还发出声音。
哭,是人类生理情绪的一种表达或表露,亦是人类表达情感的一种方式。哭一般定义为由于痛苦或委屈而流泪出声。广义上将一切产生泪水的行为过程都称为“哭”。人在眨眼时会产生少量泪液滋润眼球,因此眨眼也算是哭的一种。人便是伴随着哭声来到这个世界。
积极意义
科学认为哭对人的心理、人体等都有保护的作用。
当人内心极度痛苦时,哭是一种发泄方式,哭后能使人心情畅快。科学家常建议,当遭遇严重精神创伤,陷入忧虑和绝望,不吃不睡时应设法大哭一场。科学家同时还认为如果在该哭时强忍住不哭可能会憋出病。美国生物化学家费雷认为人在悲伤时不哭相当于“慢性自杀”。他调查发现,长期不流泪的人的患病机率比流泪的人高出一倍。费雷同时指出,男子的胃溃疡病和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长期不哭者占了多数。
人的泪水中含有溶菌酶,具有杀灭病菌的功能。因此哭能滋润眼角膜,使眼睛得到清洗,更可起到杀灭病菌的效果。
泪水还有重要的防护作用,当眼睛有异物入侵时,便会自然反射分泌泪水,可及时冲走异物。
科学家认为哭闹对新生儿而言,是很好的运动方式,哭闹时,新生儿全身得到了运动,这样对血液循环、消化和排泄都有帮助,因此促进能新生儿成长。
消极意义
哭也存在着一定的消极影响,如抽泣时会使呼吸失去规律,呼吸时粗时浅,也导致心律不规律。
常有人认为过度的哭会使人视力受损,甚至使双眼失明,但这并不准确。
大哭后会使视力模糊,这是眼球肌肉十分疲劳,睫状肌收缩导致的结果,此时只要作好休息就不会造成永久性伤害。流泪过多并不会导致瞎眼。
角膜破皮才会导致双眼失明,一般人哭的时候会用手或纸巾去擦或揉眼睛,但这可能损及眼球表面的角膜,倘若用力过度,可能导致角膜破皮、引发感染,不及时处理,可能致使角膜溃疡,此时眼睛可能会剧痛、不停地流泪,这将致使视力严重受损,严重的会双目失明。
上世纪80年代,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以300多名男性和女性为对象,进行了一项研究。结果显示,女性每月平均要哭5次,男性则每4周哭一次。婴儿出生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放声大哭,向所有人宣告:“我来了!”我们的哭泣之所以特别,并不是因为哭喊声,而是因为充满感情的泪水。人的一生通常会流下3种眼泪,因感情而流下的泪水是其中之一。另外两种眼泪具有相似的化学成分,但它们的功能却各不相同。
最基本的泪水会在每次眨眼睛时出现,它浸润着我们的眼球。而反射性的泪水会在眼睛不小心被戳,或洋葱的那股刺激性气体冲向眼睛时涌出来。不过,情感性眼泪却有独特的化学成分,分析这些成分,我们就可以了解它的作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生物化学家威廉·H·弗雷Ⅱ世发现,在情感性眼泪中,蛋白质的种类比反射性眼泪多20%~25%,钾含量更是后者的4倍,而且锰浓度要比血清中的高30倍。这种眼泪还富含激素,比如肾上腺皮质激素(adrenocorticotropin,人在承受压力时释放的一种激素)和催乳素(prolactin,作用是控制泪腺上的神经递质受体)。
弗雷认为,眼泪中复杂的化学组成与哭泣时的情绪有关。例如,在慢性抑郁症患者的大脑中,锰浓度偏高;焦虑不安、压力过大就会产生过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而女性体内高浓度的催乳素则可以解释她们为什么比男人爱哭,特别是在青春期之后。
弗雷推测,由于有大量的激素存在,当我们经受强烈的感情冲击时,人体就会用泪水将多余的化学物质“冲走”。也许,这就是我们在劝慰别人时,会说“尽情哭吧”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