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的意义大剖析 五个方面深层次带你深层次剖析人性

2015/11/28 11:33:22作者:O-wubaoc…来源:伊秀情感网
人们认为伦理学是简单的社会道德说教,人们对道德冷漠,从哲学理论上讲,不能说与我们理论研究中的这种偏向与忽视毫无关联。笔者认为,道德对于个体的意义主要有五个方面。

在道德的作用问题上,我们的伦理学界始终存在着这样一种偏向,即往往仅立足于社会这一道德主体,强调道德对社会的意义,而忽视道德对个体这一道德主体的意义。这样不仅使人难以理解道德对社会的作用是如何得以实现的(因为道德对社会的作用归根到底只有通过个体这一中介方能实现,在这里,个体决不可能只是传递社会作用的被动的客体或介质)。同时,我们也无法理解道德这一并非主要依靠强制力量来维持的外在社会规范何以能成为个体的内在自律,并能成为个体人格要素中的核心部分。人们之感到伦理学不过是简单的社会道德说教,人们之对道德冷漠,从哲学理论上讲,不能说与我们理论研究中的这种偏向与忽视毫无关联。笔者以为,若立足于个体这一道德主体的视角看,道德对于个体的作用或意义主要表现为以下五个基本方面。
一、道德是个体认识和把握社会的重要窗囗
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把人类认识把握世界的方式划分为四种,即科学理论的、艺术的、宗教的和实践精神的(即道德的)。其中,科学、艺术和道德是最为基本的认识方式,科学提供关于世界真的知识,艺术提供关于世界美的学问,道德提供关于世界善的知识,这三种方式有机结合,构成了对整个世界真善美的全面把握。道德把握世界的特点就在于它是精神——实践的,道德首先是一种精神,但它作为精神又不同于科学和艺术等其他精神,而是以指导行为为目的、以形成人们正确的行为方式为内容的精神,因而它又是实践的,故马克思称之为“实践精神”的方式。道德这一认识方式的特殊点根源于人类实践本身,实践既提供关于客体的知识,又使人们从人的需要的角度去认识和评价客体,从而形成主体与客体的价值关系,把世界分为有益的与有害的、善的与恶的完整体系,世界正是在它的价值意义和价值属性中被人们所认识和理解的。

道德之所以能成为人们把握世界——尤其是社会和人生——的重要途径和方法,还取决于道德的客观基础和道德自身的特点,道德是社会关系的观念表现,道德规范这一“应然之则”依据于社会生活的“必然之理”,因而,可以说把握了道德,也就从一个极重要的方面――精神方面把握了社会和人生。道德还具有独特的渗透能力,具有特殊的广泛性和普遍性,凡有人生活的地方,就有道德的踪影,所以,道德不仅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时也是表现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窗口,是社会状况和人类精神面貌的晴雨表,一个国泰民安、蒸蒸日上的社会,其道德面貌也必然是积极向上,焕然一新,反之,必然是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同时,由于道德是以“应然之则”来反映社会的,它便又成为预测未来社会的重要方式,正如前苏联伦理学家季塔连柯所指出的:“人类的道德经验是独一无二的历史‘实验室’,在这里可以找到社会发展和人类完善的最富有前景的、最人道的途径。……在一定的历史阶段,即当人们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识还没有形成科学定义时,社会制度未来轮廓的道德预测往往是历史转变的第一个信号。”[1]道德这张“晴雨表”也正表征了人类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

二、道德是个体协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手段

个人从来不只是孤立的个体,他总是生活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的网络之中。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从根本上说,人际关系的性质取决于经济关系的性质,资本主义私有制决定其人际关系的基调是“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社会主义公有制决定其人际关系的基调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人与人之间应该是平等、友爱和互助的关系。不过,在每一个个体所处的特定的小环境里,这种“基调”能否成为现实,则取决于生活其中的每个个体的道德素养和道德言行。因为道德本产生于调节人们关系的需要,因而,协调与融洽人际关系也便是它的根本职能。正是基于此,有人把道德通俗地理解为“人们相互谅解和团结的手段”、“处世秘诀的经验”,理解为“处世之道”、掌握了这一“处世之道”,便能化干戈为玉帛,化紧张为宽松,进而酿制出和谐、融洽、团结友爱的良好氛围。纵观周遭的人际环境状况,很容易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德高者必望重,生活与工作也往往能够顺心遂愿,而那些品德或人格有瑕疵的人多落为孤家寡人,困难重重。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希望能有一个好环境以及各类管理部门特别重视营造一个好的人文环境的重要原因。不能否认,道德在这里具有工具性的意义,长期以来,我们不愿正视这一点,担心如是说会导致道德工具主义,变道德为权术。然而,道德的工具性或手段性的意义,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这种担忧而不存在或自行消失,只要我们承认道德对社会具有这一功能和作用(以前我们就一直是这样强调的),就无可否认道德在个体身上的这种功用,因为这只不过是道德的同一种内在功能在两个不同的道德主体上的反映。承认道德的工具性不等于主张道德工具主义,道德工具主义不仅在道德起源、本质和作用等问题上陷入抽象的人性论这一唯心主义泥潭,而且在道德作用上流于片面主义,道德仅被视为达到谋取个人私利的手段,而无任何目的性意义。我们这里所说的道德工具性是对道德多种功能中的一个方面的正视和把握,既看到了道德的手段性意义,又不否认道德本身的目的性意义。这二者虽然属于不同的价值递级,但它们是同一事物的两个基本属性,而且,二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工具价值是目的价值的基础和前提,目的价值是工具价值的升华和发展。没有前者,后者将成为空幻,没有后者,前者将流于庸俗,道德也就无以成为真正的道德。人既是主体又是客体,既是自然的肉体存在又是社会的精神存在,人的这一双重存在是道德双重意义存在的哲学根据。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