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画:颜庆雄
记者 刘一平 通讯员 邵春晓
沉迷上网2年后,竟然“不会说话”了,这匪夷所思的事情真实地发生在今年19岁的小郑身上。心理医生认为,由于小郑沉溺于虚拟世界太久,导致对现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出现了口头表达障碍,另一方面,小郑很可能把“不说话”当作对抗家人的“武器”。
出门发现世界变得很陌生
上高一的时候,小郑开始迷恋网游,逃课去网吧由偶尔变为经常,高二时学不下去了,干脆休学,家人也不在意,觉得孩子年龄还小,不上就不上吧。
小郑的父亲是建筑包工头,常年在外,偶尔回一趟家。母亲忙于卖菜生意,早出晚归,中午几乎不回家。上大学的哥哥住校。小郑一人在家里,没人管,他也没事可干,正好天天玩网游,什么样的游戏都打,玩到深更半夜,困了就躺一下,起来接着打。
因为电脑就放在小郑的房间里,母亲对电脑也不懂,每天很晚回来后,见小郑坐在电脑前,蛮认真的样子,还以为是在学习。偶尔回家的哥哥跟弟弟说话时,见弟弟还是一直打游戏,口中嗯嗯啊啊地敷衍,干脆出门去找自己的朋友玩了。
这样子过了两年。今年春节后的一天上午,母亲早早回到家,洗菜做饭,准备中午请客,没有佐料了,她让小郑下去买点佐料。
“一踏出我家那栋楼的门口,我顿时感觉,这世界与我好隔离,变得很陌生,我不知道怎么与人打招呼、不知道对人该说什么话。路上人来人往,可是我感到自己是不属于这个世界的,我天天打游戏,那对我才是真的。我知道自己出问题了。”小郑回忆。
回家后,小郑跟母亲讲了这种感觉,并上网查资料,想弄明白自己是怎么回事,网络成瘾、抑郁、心理问题等,看了一堆内容,自己也弄不懂。“妈妈,我要看心理医生,我不会说话了。”他对母亲说。母亲一听:“是哦!你在家里是不太和我们说话的,有问题了?”
见医生不会说只能写
母亲陪小郑来到康宁医院:“我儿子说自己有心理问题,你们帮帮他吧。”
余常红是心理咨询中心主任,她看了一眼年轻人,看上去他年轻、白净、文弱,问他问题的时候,脸上也没有什么表情,很呆板。他甚至不能很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情况,比如问他休学前学到几年级,他答“高二”,问他在家里玩些什么,他答“电脑”,答案都是简单的两三个字,再多些字词的表达就不会了。五六句问话之后,他缓慢地问:“能不能写给你看?”借助纸和笔,小郑的表达好了许多,也写了不少句子。“其实我心里很想说,但不太会用嘴巴来说。”他写道。
小郑的母亲说,孩子以前聪明灵活,就是很内向。她一直在卖菜,孩子的父亲很少回家,哥哥住校,所以都没注意小孩怎么变成这样?直到小孩自己说有问题,这才发现。
余常红在心里惊叹:父母忽视小孩到了这种程度!检查后还发现,孩子营养也不良,血色素很低,中午不吃饭家长也不知道,饿了就随便找点东西吃。
“我想改变,你能帮助我吗?”小郑面无表情,在纸上写下他的问题。余常红给了他肯定的答复。
脱离现实使社交技能受到抑制
余常红告诉记者,小郑两年来基本足不出户,生活在由电脑游戏构成的孤岛之上,在现实中非常孤独,也比较低能,导致他的社交技能出了问题,出现口头语言表达障碍。
她解释,人需要不停地锻炼,尤其青少年时期是人际交往能力养成的重要阶段,在与外界交往的过程中,人的神经系统功能在不停地锻炼中变得稳定,社交技能得到发展,这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完成,否则就会出现社交技能的抑制甚至退化。
而在这个阶段,小郑长期沉浸在虚拟世界,缺乏与人的正常沟通、缺乏现实的交往,导致对真实世界的感知能力下降,基本的社交技能受到抑制。因此突然走到现实中,他觉得不能适应了。“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表情、肢体的活动与内心是一致的,可是他不行,尽管他的内心活动是正常的,但他已经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他的对外表达系统、感受系统都出了问题。”
沉默也许是他的“武器”
小郑沉浸在虚拟世界,使社交技能受到抑制,康宁医院副院长胡赤怡认为,这可能牵涉到小郑与父母的关系。
他分析,小郑在家里两年不与人说话,看上去是因为自己忙于玩游戏、而家人也很少在家,但实际上,这可能是他对抗父母的一种方式。也许是反抗父母忙于自己的事情、却忽视了他;也许是反抗父母平常跟他说话的方式(比如不是平等沟通、而是批评命令),他会认为与父母交流是没有用的,所以干脆不说话了。不过,他知道他不讲话家人会难受,就会反过来重视他。因此,“不说话”成了他对抗父母的一个“武器”,而在“不说话”之外,他没有其他的“武器”可用。
“不过,小郑并非故意这样做的,他自己未必知道‘不说话’是一个武器,他只是觉得说任何话都没有用,于是只有不说。时间长了,说话(社交技能)便受到了抑制。”胡赤怡认为,小郑下意识地用不说话来对抗家人,但这相当于冷战,他自己也觉得难受,而成为病人后他就可以与母亲交流了,比如他提出去康宁医院看心理医生,表明他其实是希望说话的。
从“你好”开始锻炼融入生活
小郑写:“我怎么与人交往?”余常红一点一滴教他:要讲“你好”。他又写:“下一句不知道说什么了。”余常红说,可以聊电视,聊近几天发生的新闻,或者网游的名称、游戏里的角色,凡是自己感到好玩有趣的东西都可以聊。他写:“都不会。”余常红告诉他,那就要锻炼。
起初,小郑每周来咨询一次,每次教他一些技巧,坚持了8周以后,开始参加集体治疗,七八个人一组,组里的成员都有些社交问题,比如有人是社交焦虑,与人交往时害怕、紧张、恐惧。大家在一起相互练习,锻炼社交技能。
治疗时还采用了一些看似“奇怪”的方法。比如让小郑写一篇文章,然后把它说出来;让他写下想对父母说的话,再对着父母读出来,然后再写、再读。也给他布置功课,鼓励他与同学、邻居面对面交往,鼓励他说话。
逐渐地,小郑在进步,能跟人做一些简单的交流,表情也有了一点生动。他说到做到,再也没有打电脑游戏,开始看电视、了解社会。治疗结束后,他报名参加了一个英语培训,开始以积极的心态融入现实生活。
记者手记
不要忽视“无言”的“表达”
漫长而自由的暑假来临,一些学生会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上网、玩游戏,但是,人的成长和完善需要在现实社会中完成,长时间沉浸在虚拟世界,缺乏与人的现实交往,要当心基本社交技能的“退步”。家长尤其要帮孩子注意这一点,要提醒孩子多走出相对封闭的小空间,接触不同的人群。小郑的经历可谓是一个提醒。
更大的提醒在于:“无言”也是一种表达、甚至是一个“武器”。意识到这一点,对所有人都是有意义的。比如夫妻之间、朋友之间、同事之间,看到对方不言语了,要意识到这可能是一个“信号”,要用心去了解、分析这个“信号”:他/她为什么不说话?他/她的沉默是想表达什么呢?是抗议、不满,还是期待、需求?或者是有什么心事、苦恼?不要忽视“无言”或者“沉默”,要知道,有些时候,“不说话”比“说话”的威力更大,沉默比任何有声的言语都更有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