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妆容的画法揭秘 几招教你化身古妆美女

2016/7/19 16:12:44作者:CHS-fang…来源:伊秀美容网
敷粉。许慎《说文解字》云:“粉,敷面者也,从米分声。”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

敷粉。许慎《说文解字》云:“粉,敷面者也,从米分声。”中国古人最早使用米粉敷面,随后又发展出铅粉、紫粉、珍珠粉、干粉、水银粉、檀粉、香粉等丰富的妆粉。施朱。伴随着敷粉,女子往往还要施朱,即在脸颊上施一定程度的红色妆品,使面色红润。这种妆品便是为人所熟知的胭脂。《中华古今注》曰:“燕脂盖起自纣,以红蓝花汁凝做燕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据史书记载,“美人妆,面既施粉,复以燕支晕掌中,施之两颊,浓者为酒晕妆,浅者为桃花妆,薄薄施朱,以粉罩之,为飞霞妆”。可见胭脂对妇女面部化妆的重要。眉妆。中国传统妆容不重眼妆,但极重眉妆。早在周代《楚辞·大招》中便有“粉白黛黑,施芳泽只”的描述,说明用黛画眉之俗,由来已久。《诗经》有“螓首蛾眉”,汉魏时期出现了“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唐代眉妆更是长、阔、浓的集锦之作,宋明时期的眉妆又重新兴起纤细秀丽的长蛾眉。点唇。中国古代女子点唇的历史由来已久,先秦文人宋玉笔下《神女赋》中就有“眉联娟以蛾扬兮,朱唇的其若丹”的词句。刘熙《释名·释首饰》一书中便记载了点唇所用的唇脂:“唇脂,以丹作之,像唇赤也。”点唇的式样千变万化,不拘一格,总的来说以娇小浓艳为美,俗称“樱桃小口”。面饰。面饰是女子饰容的常见手法,主要分为四种“额黄”“花钿”“面靥”和“斜红”。“额黄”是以黄色颜料染画于额间而得名,也称“鹅黄”“贴黄”“鸦黄”等。唐代虞世南《应诏嘲司花女》载:“学画鸦黄半未成,垂肩亸袖太憨生。”五代牛峤《女冠子》词:“鹅黄侵腻发,臂钏透红纱。”北朝花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载誉归来后,也不忘“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这些诗词中提到的便是额黄妆。斜红,形如月牙,色泽鲜红,分列于面颊两侧,鬓眉之间,其形象古怪,立意稀奇,有的还故意描成残破状,犹如两道刀痕伤疤,亦有作卷曲花纹者。

南朝梁简文帝《艳歌篇》中曾云:“分妆间浅靥,绕脸傅斜红。”花钿,专指一种饰于额头眉间的额饰,也称“额花”“花子”等。花钿图案繁复多变,有的形似牛角,有的状如扇面,有的又和桃子相仿。其中以梅花形最为多见,这便是承继于南朝寿阳公主的梅花妆。五代牛峤《红蔷薇》诗:“若缀寿阳公主额,六宫争肯学梅妆。”《酒泉子》词:“眉字春山样,凤钗低袅翠寰上,落梅妆。”均咏的是此种梅花形花钿。面靥,又称妆靥。靥指面颊上的酒窝,因此面靥一般指妇女施于两侧酒窝处的一种妆饰。古代的面靥名称叫“的”(也称“勺”)。指女子点染于面部的红色圆点。

汉代刘熙《释名·释首饰》载:“以丹注面曰勺。勺,灼也。”面靥的形状也并不只局限于圆点,而是各种花样、质地均有。有的形如钱币,称为钱点;有的状如杏桃,称为“杏靥”;还有各种花卉的形状,称为“花靥”。发髻。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山以草木为本,人以头发为本”,把头发看成是生命的象征。历史上成汤剪发以祈雨,曹操割发以代首,杨贵妃剪发为示已离开人间等历史故事,都表达了这一共同的信仰。而拥有一头浓密的秀发,做出各种精美的发髻,插戴各种华丽的首饰,成为女子传统妆容中不断的追求,也因此诞生了成百上千种发式。女子十五而笄,代表着成年,也意味着可以梳各种美丽的发髻。女子的发髻款式变化多端,无以计数。时而垂于脑后,如汉代盛行一时的堕马髻;时而梳发成环,如魏晋流行的灵蛇髻;时而搭于一侧,如唐代的抛家髻;时而巍峨于头顶,如宋代流行的朝天髻,等等。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