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民国长衫图片 揭秘该服饰的文化传统

2015/11/2 19:04:51作者:T-xudong…来源:伊秀服饰网
长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等,清朝时期汉人根据满族旗装改的。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

长衫又称长褂、中式长衫等,清朝时期汉人根据满族旗装改的。清朝后期中国人以此为常礼服。长衫于斜部加以割截、缝缀,以表征福田、百纳之意,与满人旗装、便服不同的是,长衫是无马蹄袖,长衫是立领,长衫是左右开裾。一般黑色长衫与黑色海青的最大差别在于袖口,海青的袖口宽大,如海鸟的翅膀,不分出家与在家,于礼佛时皆可穿着;长衫的袖口如一般的窄袖,只有出家僧众可穿。在清代长衫也代表了身份,因此分为了短衫帮(代表了贫穷的劳动人民)长衫帮(代表了富裕的上层人士或有文化的人)。

相声是我国曲艺文化中的瑰宝,其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滑稽活泼的表演吸引了我们。相声艺术博大精深,作为一个相声爱好者,我不敢说自己对它有多深的了解,以下只是我对相声艺术与服饰文化的一点理解,若有不妥之处,还请多多谅解。
相声的开山鼻祖,据说是清末的朱绍文先生。朱少文,艺名“穷不怕”,幼习二黄小花脸,后改习架子前脸(彩扮莲花落的丑角)。据说咸丰皇帝驾崩之后,勒令百日内不准动乐演戏,朱绍文为生计所迫,同治元年改行到天桥一带撂地演出。在此之前,相声的演出全是单口表演,朱绍文则常常与徒弟搭档表演,开创了对口相声表演的先河。之后,多人表演的“群口”形式也出现了,至清末明初,相声不仅仅在京津地区广为流传,而且远传到了东北、山东、江苏等地,成为了影响面较大又风格独特的曲艺形式。

文化传统

过去普通百姓没有那么多颜色的衣服可穿, 所以相声演员所穿的大褂,以黑、青、灰、蓝为主。穿大褂也是有讲究的,一般来说,大褂里边还要穿一件白小褂,外边再套上大褂,可以露出白袖口和白领口,现在也有的演员直接在大褂的袖子和领口上绷上假袖口和假领口,图方便、凉快。小褂的扣子和大褂一样,也是中式纽襻,五个或七个,大褂通常是六个,在领口和身体右侧。穿大褂的时候,先穿小褂,穿大褂系纽襻的时候,按照过去的规矩,应该先系腋下的那一个,只有后台掌穴的(领导)才能先系领口的纽襻,因为大褂较长,先系腋下的纽襻也是防止大褂下摆拖地,脱大褂的时候也要注意大褂下摆不要拖地。

解放以后,各种曲艺繁荣发展。大褂的颜色也多种多样,出现了红、粉、黄甚至绿色。新兴的相声表演形式随之出现,大褂也不能再满足表演的需要,于是相声的表演又出现了中山装、“唐装”、西装等等。 

虽然现在相声表演时演员服装多样了,但是逗哏演员与捧哏演员穿的服装仍需要搭配。一般是两人穿同样颜色款式的服装,或者颜色相近,可以搭配的服装。
再说相声中的“饰”,相声表演与我们平时的穿戴意义不同,平时是为了漂亮或者遮掩缺陷,而相声表演不同,一切都要围绕“尊重观众”做。来在舞台表演中,相声演员是不准佩戴任何饰品的,包括手表、手镯、耳环、戒指、项链、眼镜等等,都是不准佩戴的。而且相声演员也不会染发(当然德云社的张云雷除外啦)。 
“饰”在相声艺术中,是一个很广泛的概念。它不单单是指演员的配饰,也指其它表演用的道具。总的来说,相声演员的“饰”,不在身上,而是在表演的场面桌上,桌子上的桌布大多是深色的,其中以深红、深绿和黑色居多,上边有的还用金色的穗来装饰,并绣上相声团体的名称(这个没有什么要求的)。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