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的仫佬族服饰图片欣赏 感受少数民族不一样的美

2015/11/29 11:00:02作者:M-huangh…来源:伊秀服饰网
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

仫佬族主要分布于广西壮族自治区。仫佬族崇尚青色,服饰风格素朴简约。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染布的做法是;将布放进染缸,用蓝靛水浸泡,着色均匀之后捞起,用米汤、薯莨、牛皮胶糊面。晾干后,用石磙滚化或棒槌敲打,这样制作出来的布料闪闪发亮,美观大方,经久耐用。蓝靛染制的土布,仫佬人视为珍品,老年人的“防老衣”和姑娘们的“送嫁衣”都是用这种布料做成的。

服饰特征
仫佬族尚深青色。《广西通志》载:“宜山姆姥即僚人,服色尚青……”,爱穿青色是仫佬族服装的特色之一。仫佬人自种棉花和蓝靛,自织土布,自染。
据史籍记载,明清两代以前,仫佬族妇女多穿滚粗边的宽袍阔袖满襟衫,下着绣花桶裙,项有银圈,耳戴银环,手带银镯、戒指,颇具民族特色。明朝成化年间(1465—1487)封建统治者曾强迫仫佬族人改装,以后才逐渐有了变化
发展阶段
仫佬族的服饰都有自己的特点,但因长期与汉、壮族交错杂居,互相影响,在一些方面已基本上与附近的汉、壮族相同。
辛亥革命前,仫佬族普通人家,成年男子一生之中只缝制一件长衫,做客时穿着。其他时间都穿无领短衫,长度可掩盖臀部,身宽袖大,前襟缝扣,开于右胸侧面,俗称“木桶盖”,也称“琵琶襟”。
1911年以后,男子穿琵琶襟衣服的渐渐少了,大都改穿大襟衣,即把开于胸右侧的襟移到肋下,样式仍与琵琶襟衫相同。这个时候,时兴起“紧身衣”和“马裤”,多在冬天穿。

布料
过去大都自纺、自织、自染、自缝。用蓝靛染成的土布,被视为珍贵的布料。制成的布闪光发亮,美观耐用,姑娘们的"送嫁衣"和老年人的"防老衣"都用这种布料做成。姑娘们还用它做成"同年鞋",作为"走坡"时送给情人的定情物。如果做成单梁船形鞋送给老人,那是对长者的最大尊敬。用它做成背儿带,再用五色丝线绣上花、鸟、虫、鱼等各种图案,精致美观,栩栩如生,更充分显示了佬族妇女的艺术才能和审美情趣。
服装
男装
仫佬族男子都穿对襟无领上衣、长裤,年老的穿琵琶襟上衣(只有富豪乡绅或有“功名 ”的人才可穿有领上衣或长衫),长裤,下穿草鞋,赤脚的不多。老年人常戴硬沿平顶“碗 帽”,青壮年多戴瓜皮碗帽或扎青布头巾,小孩喜戴无顶绒绣“花帽”,前沿饰以银质或铜质的小佛象、小铃铛。现代的青年男子穿对襟外衣和长裤。

女装
仫佬族妇女用蓝靛染制的土布缝制的围裙、系带用黑白棉线织成黑白相间的几何图案;裙边由抽纱拧线织成网状的花纹。姑娘们走坡时作为定情信物送给情人的“同年鞋”一定要用这种布料做成。而船形绣花鞋--送给老年人的礼物也非此种布料莫属了,而腰带、包头布等物品,在这种布料上用小彩丝线绣上花、草、虫、鸟图案,更显得生动美观、栩栩如生了。
装饰品
仫佬族妇女,未嫁者梳辫(现代大多剪短发),出嫁后挽髻,年青女子额前 有“刘海”,老年妇女多用青布巾包头。她们的饰品喜欢用白银和玉石制作,银制饰品有:银针、银钗、银簪、银镯、银戒指、银环。银针约三寸长,形似葱叶,上大下锐,粗如小葱之叶,插于髻上作髻之用。银花上用细银丝卷成的短银柱两条,柱端各套安一只小绒球。银钗也是插入发髻上的装饰品。银环和银钗平时都不戴,仅在出嫁和做客时才佩戴,玉制饰品有玉簪、玉镯。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