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帽子分类严格  展现大国的繁华

2015/8/30 8:48:32作者:W1-huang…来源:伊秀服饰网
梁冠,有横脊的礼冠。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在朝文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

1、梁冠,有横脊的礼冠。明·沈榜《宛署杂记·经费上》:“巾帽局成造梁冠等件,合用麻布等料。”在朝文 
官所戴,来源于进贤冠。梁冠其形方,前低后高,后倾,有围片,前开后合,冠形按《三才图会》复制。一品七梁,二品六梁,三品五梁,四品四梁,五品三梁,六品,七品二梁,八品,九品一梁,梁冠为历代在朝文官所好戴。
2、幞头(fútóu),亦名折上巾。又名软裹。一种包头的软巾。因幞头所用纱罗通常为青黑色,故也称“乌纱”。后代俗称为“乌纱帽”。幞头,本质上是以巾裹头,也是帽的一种。契丹式幞头与唐宋幞头有所不同,契丹式为展裹脑后没有“高山”,只是裹成半球形,斜下展脚。平式幞头是一种软裹巾式,顶上的巾子较低而平,亦称‘平头小样”,为一般 士庶与官吏宴居(闲居)时戴用。结式幞头也是一种软裹巾式,在幞头之上加一巾子,将其两脚系结在头前,呈同心结状,将另两脚反结在脑后,为将尉、壮士所好戴用。软脚幞头是在幞头之下衬以“巾子”(即假发),或“木围头”使幞巾的外型乎整固定,幞巾的两脚加厚并涂漆,成为软脚,使其乎展下垂,行动时则飘动尔雅,为文官与学士所爱戴用。硬裹幞头,用“木围头”衬在额前,再用幞巾裹之,也可用藤草作成内型,外糊皂纱,涂漆而成,其两直脚用铁丝织成,外罩漆纱,使其向左右平伸,为朝臣与地方官吏所用,唐,宋,明历代皆有采用。硬裹的巾帽,用铁丝或藤草编成内型的硬壳,再糊绢或罗,并涂于黑漆,外型方而隆起,左右两脚用铁丝制成,并糊漆纱,向两侧乎伸或上翘,为宋代官员所好戴,宋代帝王也常戴用,但其两脚平直而长,向左右平伸,长至二尺。在造型时可参考采用。

3、四方平定巾,是明代儒生及处士所戴的方形软帽。亦名“方巾”,明初颁行的一种方形软帽。为职官、儒士所戴的便帽,以黑色纱罗制成,其形四角皆方,所以又名“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是以黑色纱罗制成,可以折叠,呈倒梯形造型,展开时四角皆方,也称“方巾”,或称“四角方巾”。四方平定巾初兴时,高矮大小适中,其后总在变化,到明末则变得十分高大,故民间常用“头顶一个书橱”来形容。
4、网巾是明代成年男子用来束发的网子,也是明初建立的冠服制度中最具朝代象徵的巾服之一。由于“人无贵贱皆裹之”,网巾也是明代最没有社会等级区分功能的服饰,从明代礼制,服饰消费或日常社交等方面,处处可见网巾的踪迹。因此网巾虽小,其承载的明代社会文化意涵却极为丰厚。
5、儒巾——“皂条软巾”,后垂双带,俗称“襦巾”。古时读书人所戴的一种头巾。明王圻《三才图会》:“儒巾,古者士衣逢掖之衣,冠章甫之冠,此今之士冠也,凡举人未第者皆服之。”

6、瓜皮帽为创立于明朝、流行于清朝的一种男式帽子,又称西瓜帽、瓜壳帽、小帽子。相传来源为明太祖所创的六合帽,取六和一统、天下归一之意。在清朝广为流行。分成六瓣,半形状如半个西瓜皮。无檐、窄檐或包有装饰窄边,多为黑色的绸、呢绒或纱制做。顶上可饰有各种颜色和材料的结子,前面钉饰物以辨别前后。

7、明朝官吏朝服,不分文武,都戴梁冠。以冠上梁数辨别等级,其制有一梁至八梁不等,公、侯、伯及驸马梁冠,另加貂蝉笼巾,笼巾呈四方型,前后附金蝉或玳瑁蝉。公爵冠上还插有雉尾(野鸡毛)。凡一品以下官员,朝服只戴梁冠,不用貂蝉笼巾,在梁冠的顶部,一般还插有一支弯曲的竹木笔杆,上端联有丝绒作成的笔毫,名为“立笔”,实际上是仿照汉朝的“簪笔”制度。

8、乌纱折上巾是皇帝穿常服所戴,其样式与乌纱帽基本相同,惟独左右二角折之向上,竖于纱帽之后。这种冠帽的形制,在南薰殿旧藏的历代帝王像中,描绘得非常细致。折上巾是皇帝配盘领、窄袖常服袍所戴。

9、乌纱帽是古代官吏戴的一种帽子,后来也用来比喻官位。乌纱帽原是民间常见的一种便帽,官员头戴乌纱帽起源于东晋,但作为正式“官服”的一个组成部分,却始于隋朝,兴盛于唐朝,到宋朝时加上了双翅,乌纱帽按照官阶在材质和式样上是有区别的。明朝以后,乌纱帽才正式成为做官为宦的代名词。

热点推荐

猜你喜欢

大家都在看

娱乐八卦

美容护肤

情感口述

美体健身

服饰搭配

拓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