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袍虽然在日常服装的领域走向衰微,但如何仍以不同的形式持续的存在;以及当代的时装设计师如何将之时装化、现代化,使其得以持续的发展。
之前在香港历史博物馆看的“历久长新--旗袍的变奏”展览,通过展出280件旗袍、400多张照片及9项录象节目,介绍了旗袍的渊源、1920至1960年代社会及文化的转变与旗袍发展的关系;亦展示1970年代后,旗袍虽然在日常服装的领域走向衰微,但如何仍以不同的形式持续的存在;以及当代的时装设计师如何将之时装化、现代化,使其得以持续的发展。
五六十年代的旗袍偏向简洁
旗袍原指清朝八旗妇女的长袍。恋衣癖严重的张爱玲在《更衣记》里写现代旗袍之前的那段中国女性着装:“我们不大能够想象过去的世界,这么迂缓,安静,齐整--在满清三百年的统治下,女人竟没有什么时装可言!一代又一代的人穿着同样的衣服而不觉得厌烦。从十七世纪中叶直到十九世纪末,流行着极度宽大的衫裤,有一种四平八稳的沉着气象。领圈很低,有等于无。”1920年代,随着生活的转变,这样的长袍经过改良,成为了一种新式旗袍,宽身、线条平直、袍身布满精致的刺绣,逐渐发展成为了现代概念的旗袍。
时代转变,当旗袍在内地几近销声匿迹时,它在香港依旧以不同的面貌出现,在不同的领域都持续存在。当时旗袍存在的其中一个主要形式是校服,很多学校秉承传统,继续以旗袍为校服,似香港人对这个传统服装仍一直保留着鲜明的印象。曾于香港创立仪态学校的华慧娜女士说:“我从中学时期开始就穿旗袍,绝对是一位旗袍爱好者,其实旗袍既不会过时,又可以于不同场合穿著,只要身材不走样的话,绝对可以穿上十年八载。”
此外选美是保存及传扬旗袍的另一重要途径,自1973年起,每年一度的香港小姐选举,参赛者穿着旗袍的环节,通过电视传播而深入人心。这次展览中最瞩目的展品之一,就是当年朱玲玲参加1977年香港小姐竞选时穿的绿色旗袍,旁边的录象里显示她当时得奖已经多位香港小姐穿着旗袍的片段,其中也包括了之后在〈花样年华〉中将旗袍穿得风情万种的1983年29号的香港小姐比赛中的张曼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