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是社会实践,历史发展的产物,服饰的出现,结束了人类赤裸的生活方式,同时是人类进入一个新的文明阶段。服饰的出现,表明人类对生存的需求的创造和探究。作为生活必须品,服饰有由最初的兽皮与树叶到懂得遮羞暖身,再到对美的追求。这是服饰一直存在的作用:御寒、遮羞、装饰。服饰的发展离不开各个时期的文化倾向,每种文化倾向都不是盲目的而是植根于各个方面。
一、 先秦时期的服饰:西周时期是中国奴隶社会的最高阶段,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分封制、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使得西周确立了等级制度,于是就产生了冕服制度。冕服制度有着贵贱之分,有冕服、牟服、元端、深衣。基本形式都是上衣下裳,喜欢把深衣作为礼服,深衣衣裳相连,颜色是上玄下黄,上象征天,下象征地,天在未明时为玄色,地为黄色。这都体现了当时“崇拜天地”的服色观念。在西周时期在不同场合,穿着不同服饰,深衣在战国时期,完全符合礼仪制度,其造型合乎规矩,有圆有方,又对应均衡,使用场合极其广泛。到战国时期,出现一种既不同于上衣下裳,也不同于服饰,胡服上衣较通, 长不过膝,窄袖紧身;下穿长裤,脚蹬革靴,腰系革带。胡服作为少数游牧民 族的服饰,以其便捷,被赵武灵王效仿,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作为一次 军事改革,对民间服饰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二、 秦汉时期的古朴服饰:秦汉时期,国 家的“大一统”对中国人融入自然的服饰观起了很大的作用。秦汉时期服饰主要在种类、造型以及颜色有很大的特色。秦人认为秦灭六国,是因为水德,因而崇尚黑色,又深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将青、红、黑、白、黄五色作为正色,又要求衣服颜色依照季节的变化而变化。除此之外,又按照阴阳之间相生相克的观念,调配出间色,多为平民所采用。 到汉代,沿袭秦朝旧制,着黑色衣服。同时官印的质地不同,用此来作为官僚品阶高低的标志。 魏晋南北朝战乱不断,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之间的融合不断加深,南北方之间的服饰风格也不固定,但之间的区别也在逐渐缩小,北方少数民族迁入中原地区,使得各个民族深受汉族文化的熏染,又醉心“汉化”,十分羡慕汉代的“峨冠博带”的服饰,北魏孝文帝禁止胡服,推行汉化运动;另一方面,社会动乱,北方人民被迫迁至南方,各个民族一起生活,开始相互影响,生活习性日趋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