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肤子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性状鉴别:胞果扁圆形或五角星形。直径2——3毫米。外面宿存花萼膜质,灰褐色或带红晕,有翅五枚,排列成五角星状。翅易脱落。背面中央有果柄痕。并可见十数条放射状棱线。剥离花萼内有种子已枚。褐棕色,形似芝麻而小,长约1毫米。内种仁显油性。胚绿黄色,形如马蹄。胚乳白色。气无,味先微咸而后苦酸,并有麻喉感。
以果实饱满,不带枝叶等杂质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皂甙和维生素A类物质。
功效与作用:清湿热(利尿、抗皮肤真菌)。
炮制:生用。
性味:苦寒。
归经:入膀胱经。
功能:清湿热,利小便。
主治:内服治膀胱炎之小便不利,淋浊,外用治皮肤湿疮,风湿关节炎等症。
临床应用:1、作为利尿的辅助剂,可加强其它利尿药的作用,即前所称能作为利水的“响导”,治热淋或水肿,常配瞿麦、猪苓、通草等通用。
2、较常用于治疗皮肤湿热或风热,例如各种湿疹、痒疹。内服或外用均可。内服配生地、野菊花、白藓皮,方如除湿消疹汤。外用配蛇床子等煎洗患部。
用量:内服3——15g,外用适量。
处方举例:除湿消疹汤:地肤子15g,白藓皮9g,川萆薢12g,苦参9g,野菊花9g,生地12g,赤芍9g,当归9g,水煎服。
注:地肤子原植物有绿茎和粉红茎两种。据北京药检所化验,化学成分不同,绿色这醇浸出物无结晶,粉红色者有结晶。北京只用绿茎地肤子,不用粉红色茎者。天津市两者通用。
在华东、湖南、江西、贵州等省市用藜科植物藜的胞果,俗称灰莱子,作地肤子用。地肤子呈钝三角球形稍扁。直径约1毫米。草绿色或暗绿色。略似地肤子,但不具五翅。种子扁平球形。气味与上种同。
在四川、云南部分地区使用豆科植物木樨种子,作地肤子用。地肤子荚果呈扁平卵形。长约3毫米,宽约2毫米。表面灰褐色,具网状花纹。顶端渐尖,呈鸟嘴状,基部常有宿存杯状花萼,有5片披针形的裂片,荚果不开裂,内含浅棕色种子已粒,卵圆形,具两片黄色子叶。气微,味微苦。
地肤子呈扁球状五角星形,外被宿存花被,表面灰绿色或浅棕色,周围具膜质小翅5枚,北面中心有微突起的点状果梗痕及放射状脉纹5——10条;剥离花被,可见膜质果皮,半透明。种子扁卵形,长约1mm,黑色。气微,味微苦。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
抗皮肤真菌
地肤子水浸剂(1:3), 在试管内对许兰黄癣菌、奥杜盎小芽胞癣菌、铁锈色小芽胞癣菌、羊毛状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菌等皮肤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利尿
地肤子煎剂2g/kg给家兔灌胃,6小时内尿中氯化物增加127.1%——131.6%,但总尿量无变化。有报告指出,地肤子对大白鼠尿量及尿钠排出均有影响。
治久血痢,日夜不止
地肤子一两,地榆三分(锉),黄芩三分。上药拇细罗为散。每服,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二钱。(《圣惠方》)
治肝虚目昏
地肤子一斤(阴干,捣罗为末),生地黄五斤(净汤捣,绞取汁)。上药相拌,日中曝干,捣细罗为散。每服,空心以温酒调下二钱,夜临卧,以温水调再服之。(《圣惠方》地肤子散)
治疝气、痔疾
地肤子炒香,研末,每服一钱,酒下。(《简便单方》)地肤子不拘多少,新瓦上焙干,捣罗为散。每服三钱匕,用陈粟米饮调下,日三。(《圣济总录》地肤子散)
治痈
地肤子、莱菔子各一两。文火煎水,趁热洗患处,每日二次,每次10——15分钟。(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地肤子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
地肤子用药禁忌:地肤子恶螵蛸。《本草备要》
地肤子洗剂
功效:主治皮肤瘙痒症,荨麻疹。
地肤子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组成:地肤子12g,防风10g,独活10g,荆荠10g,白芷10g,赤芍10g,川椒10g,桑白皮10g,苦参10g。
用法:用水1.5升煎沸,洗浴。
地肤子丸
功效:主治虚劳眼痛,泪多不明。
组成:地肤子半两,川大黄1两(锉碎,微炒),柏子仁3分,蕤仁半两(去皮),决明子3分,甜瓜子半两,青葙子半两,白蒺藜3分(微炒,去刺),茺蔚子半两,蓝子3分,菟丝子1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黄连3分(去须),细辛3分,桂心3分,萤火虫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用法:每服30丸,粥饮送下,不拘时候。
地肤子汤
功效:治下焦热结,致患淋证,小便赤涩不利,尿频量少,茎中刺痛,或有血尿。
组成:地肤子9克、知母、黄芩、猪苓、瞿麦、枳实、升麻、通草、葵子、海藻各3克。
用法:上药哎咀。以水600毫升,煮取200毫升,分温三服。
加减:大便不通者,加大黄9克;房劳肾虚,小腹满痛,脉沉细者,加猪肾1只,先煮猪肾,取猪肾汤煎上药。
石楠地肤子酒
功效:除风湿,和血止痒,主治风毒瘾疹。
配方:石楠叶50g地肤子50g当归50g独活50g白酒500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