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花枯萎病是真菌性病害。病原菌为菊花尖镰孢菌,为一种土传病害。发病最适宜的温度为27℃-32℃,在21℃时病害趋向缓和,到15℃以下时则不再发病。近年尤其中一些要控制花期而进行遮光处理的菊花,因为棚内气温高,不通风,较易诱发此病。
该病菌感染植株时,最初表现为下部叶片失绿发黄,失去光泽,一般不易觉察。接着植株叶片开始萎蔫下垂,变褐,枯死,尤其是下部叶片也开始脱落。回此在植株刚开始遭受现出症状时,一定不要轻易认为是缺水,而延误防治。要仔细观察,并察看植株基部茎杆是否微肿变褐,表皮粗糙,间有裂缝,湿度大时可见白色霉状物。茎秆横切或纵切,可见维管束变褐色或黑褐色。也可将植株脱盆,可以看到被病菌侵染的根部变黑腐烂。
菊花枯萎病在预防时,一是选择搞病品种,并从无病菌植株上采集枝条繁殖。二是进行土壤消毒,定期用杀菌剂杀菌。三是控制土壤含水量,宜选用排水良好的基质。四是掌握植株密度,以便于通风。
而在植株被病菌感染时,一定要迅速施药。笔者在发现该病时,用50%多菌灵进行治疗,效果不错,方法如下:在植株出现病情时,配制多菌灵200倍-400倍液,溶液呈乳白色即可,植株根部浇灌,并喷洒全株。开始第一天、第二天连续两次,第四天一次,第六天一次,一般情况下,用四五次药即可恢复。但一些重病植株,一定要拔除,最好烧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