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以前老教材对小班数学没有一定的课时安排,进入中班之后数学练习较多,而且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我班幼儿在数学能力方面相对较差,有的幼儿连打“对”、“错”的记号都不会,而有的幼儿则能力较强,针对此种情况,我真切地感受到设置数学区域的重要性。数学不是把数变成枯燥的运算,冷冰冰数字。强调让每一个幼儿都有机会按自己的特点学习数学,强调利用数学发展幼儿的自信、自主精神以及满足数学所需要的社会价值。
在数学区域中我投放了系统合适的材料,让幼儿亲自摆弄操作,发现物体间的数量关系。时间证明,操作学习活动是幼儿学习数概念的适宜方式,是课堂学习的补充。
首先,我重视幼儿的操作过程和个别差异,让幼儿从多角度思考和解决问题。
例如:为提高幼儿利用分类排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投放了扑克牌,让幼儿按数字大小对相同花色的扑克牌排序,通过仔细的观察,发现操作的这组幼儿大部分把所有的扑克牌混在一起逐一寻找,这样又慢又杂乱。我激发性地向幼儿提问,我们先按花色归类好再排序是否要快呢?有几位幼儿开始动手按花色归类,然后试探着慢慢的排序,对能力差的幼儿,让他们不考虑花色直接排序,慢慢的给他们增加难度,让他们也能按花色归类再排序。尽管幼儿都会分类排序,但幼儿的操作水平存在明显的差别,我并没有急于干涉幼儿的操作方式,而是当大部分幼儿都操作后,在集体活动中以竞赛的方式让幼儿明显看到不同方法所产生的速度差异。经过共同讨论,幼儿认识到把花色相同的或数字相同的归在一起,就能更快更方便的进行排序。对于个别有困难的幼儿,我开始只为他们提供单种花色的扑克牌,然后逐渐增加难度。因此,我觉得只有重视活动的过程,才能发现幼儿不同的思维特点和个体差异,才能培养幼儿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设计系列化的操作材料,发展幼儿的应用能力。
在数与量的感知匹配过程中,我设计了送礼物的教具,在小篮中放着1至10圆点卡片和相应的各种五颜六色的物品。如:一把牙刷,两个积木,三块橡皮,四颗纽扣,五粒糖果……在操作中孩子们马上采用了先归类后排序的方法,把相同的物品放在一起,使数量展示又快又明显。对物体数量的感知幼儿基本已会,但能否用记点子的方法把他们记下来,这对于幼儿来说又是一个难点。在归类排序的活动后,再让幼儿把小圆点记下来,进一步巩固幼儿对数量的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