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静是一种心态、一种性情、一种气质、一种处世风格。陶渊明有诗云:“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俨然告诉我们取静的道理,陶渊明找到了;魏晋风骨竹林七贤找到了,隐身修性,借酒高歌,王侯粪土,那是份出世的宁静。宁静是一种情调,宁静是一种修养;一部《瓦尔登湖》让我们知道了梭罗,他远离尘世,孤独一人和瓦尔登湖相依为伴,每日在寂静的山林里享受宁静,心境如瓦尔登湖的湖水,清澈透明;正是如此梭罗写下了充满宁静,恬淡,智慧的名作——《瓦尔登湖》。
“宁静致远”一词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意思是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或:只有心境平稳沉着、专心致志,才能厚积薄发、 有所作为。宁静不是平淡,更非平庸,而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于无声处听惊雷”和“此时无声胜有声”,可见宁静的气势和力量。
静能养生,静能开悟,静能生慧,静能明道,要想大智大慧,大彻大悟,必须由静做起。先哲曾说,“动以养身,静以养性”和书上所谓“闭门思过”指的都是在宁静的环境中,让人摒弃俗虑杂念,排除外界干扰;进行反思,悟出真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涵养德性,净化灵魂的目的。 现代生活,虽难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静景,但只要像陶渊明所说的“心远地自偏”,保持内心的平和安静,面对纷繁喧闹的世界同样可以进入宁静的境界。“无欲望则静止,静止则明朗”,宁静人生,不但需要清静的环境,更需要清静的心态。一个人只有心能静、行能正,才能堂堂正正做人,堂堂正正做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