荧光棒,外层以聚乙烯包装,内置一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液体分别为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弯折、击打、揉搓等使玻璃破裂,引起两种化合物反应致使荧光染料发光。
荧光棒,外形多为条状,外层以聚乙烯(塑料)包装,内置一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液体分别为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弯折、击打、揉搓等使玻璃破裂,引起两种化合物反应致使荧光染料发光。荧光棒可应用于娱乐、夜钓、婚庆、户外、军事、工程建设、水下作业等。
荧光棒的具体制作方法
荧光棒制作流程:
先将液体A装入玻璃管后,封口。然后将液体B装入已封好一个口的塑料管中。再将装有液体A的玻璃管插进装有液体B的孰料管中。最后将塑料管封口。这样一根完整的荧光棒就出来了。 注:液体A是各色不同荧光颜料与双草酸二酯(CPPO)溶于溶剂的溶液,液体B是双氧水溶于溶剂的溶液,主要的溶剂是酯类化合物。 工厂生产具体操作:一、选好符合规格的玻璃管,先封空管,封好空管,在将液体B通过高压把药液注入,甩干玻璃管,再把它的另一个口封好。二、拿出符合规格的塑料管,是PE料的,用压封机把塑料空管的一头封好,再把A液注入。把装有A液的玻璃管插入有B液的塑料管,再把另一个口封好。三、把做好的荧光棒再拿到水池中冲洗干净,用甩干机甩干,再送到质检部。在一定温度的灯光下做检验,把漏液的、断头的不符合规格的产品挑出来,这样合格的荧光棒就出来了。四、最后一道工序就是包装。用客人指定的包装方式,用正规的外贸箱子,还有条形码、标签一一都不可漏到,这样产品才可以出厂。
发光原理
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主要由三种物质组成:过氧化物、酯类化合物和荧光染料。简单地说,荧光棒发光的原理就是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发生反应,将反应后的能量传递给荧光染料,再由染料发出荧光。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荧光棒中通常放置了一个玻璃管夹层,夹层内外隔离了过氧化物和酯类化合物,经过揉搓,两种化合物反应使得荧光染料发光。
使用方法
荧光棒由装有不同液体的塑料管和玻璃管两个部分组成,使用时将荧光棒轻轻弯曲,折断塑料管中的玻璃管,轻轻摇动,使两种液体充分混合,以达到最佳发光效果。
发光时间
的发光时间目前可由4小时~48小时。
荧光棒发光时间的长短与环境温度成反比(即:环境温度越高,荧光棒的发光时间越短)、与荧光棒的初始亮度成反比(即:荧光棒刚折亮时的亮度越高,发光时间就越短)。
根据荧光棒的这些特性,我们把已经发光的荧光棒放在低温环境中(如:冰箱、冷柜),就可以抑制荧光棒中两种液体的化学反应,取出后可继续使用。
注意事项
荧光棒中的液体不可食用,且具有一定
的黏附性。如果泄漏:容易污染家具、地板、衣物、皮肤等,若出现以上情况须及时清洗;如果荧光棒中的液体进入眼睛中,须及时用清水洗净或就医。
因此,严禁用刀或剪刀弄破荧光棒的塑料管;严禁扭曲荧光棒,以防荧光棒中的液体泄漏。
安全问题
近几年来,儿童和年轻人把荧光棒当成一种时髦的玩意儿,也曾有媒体说:“荧光棒所含成分为苯二甲酸二甲酯和苯二甲酸二丁酯,具有低毒性。
如果不慎发生泄漏,被人体误吸或触碰,会造成恶心、头晕、麻痹甚至昏迷等伤害人体健康的现象。”清华大学化学系物理化学研究所的赵福群表示,只要使用方法正确,荧光棒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
赵福群认为,由于荧光棒中的液体化学物质被聚乙烯(塑料)包装,所以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伤害。因为荧光棒所发出的光是靠化学反应激发染料发出的非放射性光,而不是由放射线激发染料发出的光,不会伤害人体。但赵福群也对时下有些人为追赶时髦,将荧光棒弄破,把里面的液体涂抹在身上的做法表示反对,因为荧光棒中的化学物质直接接触皮肤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损害。尤其注意不要让儿童误食。
之所以有观点认为荧光物质会伤害人体,是因为在有些夜光手表、矿井应急信号灯等中用的都是放射性物质,使染料在黑暗处发光,所以人们误认为荧光棒中也是运用了放射性物质,形成认识上的误差。消费者鉴别某夜光产品是否为放射性发光的办法是,放射性发光持续的时间比较长,并且光强度弱些;而非放射光持续的时间比较短。
运输保存
荧光棒在运输和保存过程中,应避免高温暴晒和重力撞击或摔落。以免影响荧光棒的发光时间和亮度,以及避免弄破荧光棒中的玻璃管导致荧光棒提前发光以致使荧光棒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