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对中国20世纪60年代与21世纪初乡村题材绘画的功能性与目的性的对比研究,并延申出乡村题材绘画在当下的意义变革的思考。文革前乡村题材绘画以“建设新中国”、描写社会新生活为己任。绘画主要是表现领袖人物考察乡村生活的情景和反映乡村现实生活,描绘地方风土人情和农村人民 生活为主要题材。其主要功能是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宣传社会主义主流思想和施政纲领,在“移风易俗”等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而绘画的目的性是为了体现集体主 义意识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就,反映新中国农村变革及新面貌。 随着时间的推移,21世纪初乡村题材绘画发生了很大改变。中国由过去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同时伴随着西方艺术的影响,艺术家们的观念开始转向多元 化、个性化、审美化。另外绘画的表现手法也更加丰富,象征手法、现实主义手法、表现主义手法、新图象等一系列绘画方式被广泛应用。乡村题材绘画的美术倾向 也不再那么单一,表现为一方面是对传统乡村题材绘画一定范围的延续;另一方面是对乡村题材绘画的个性化创作,追求新颖和强烈的视觉效果;还有一些画家是对 传统风土人情的向往与感情倾注。21世纪绘画倾向的改变导致了绘画功能的转变,开始转向对乡村的封建性和落后性的批判,体现人文意识等新思想。 乡村题材绘画的这种变化同时也推动着艺术家创作语言的变革。画家的意识视角和表达发生着转变,传统乡村题材为主题的绘画开始被边缘化,新时代为了更好地发 展乡村题材绘画,就要变革绘画的创作观念与语言,从而推动乡村题材绘画的新发展,这些变革也是画家个体表达的诉求。
随着人们厌倦了纷繁复杂的都市 生活,厌倦了流行文化,渴望回归田园、回归乡野的心态越来越强烈,乡土绘画艺术越来越具有发展空间,它能带给我们来自土地本身的生命力和激情,新时代的艺 术家们,他们对周围的现实生活开始产生兴趣,身边所发生的一切被以一种新的眼光来观察,开始描绘有血有肉的人及其乡村生活。本文查阅了大量美术文献,对东 西方乡土绘画进行筛选和比对,对西方及中国较有代表性的乡土绘画作品进行了梳理和展示,论述了本土元素对乡土绘画的影响及画家们对工业文明进程的态度及反 思。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乡土绘画受社会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出不同的风格面貌,作为一种艺术再现的形式,乡土绘画作品反映了画家关注的时代,反映现实的优秀传统, 同时也反作用于一个时代,激励人,感染人。从乡土绘画的变迁中,可以看出画家对本土家园的歌颂和反思,折射出人类身处现实世界思考的复杂性。 在中国,少数民族民居题材绘画是美术史中一个崭新的绘画题材,少数民族民居题材绘画逐渐成为乡土绘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以少数民族民 居为主题的绘画作品大量涌现,并且至今仍是一个重要的创作题材,这个现象是具有特殊性的。本文结合自身创作经历对以少数民族民居为题材的乡土绘画进行了一 些探索。